推动高效课堂的策略和途径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有意义。今天的课堂改革,不缺少理念,缺少的是落实理念的策略与方法。对于高效课堂来说,如何使其倡导的思想有效落地,其方法与途径是什么,高效课堂技术的核心是什么,需要哪些保障措施,正是困扰大家的关键问题。高效课堂已经深入“民心”,但是也有很多学校改革意愿很强,却不得其法,总是改不到“点”上,不得要领,“只有教师多讲才能提升成绩”的观点根深蒂固,推动高效课堂可谓步履艰难,高效课堂在推动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点和具体策略?1.兼顾“顶层设计”与“整体设计”首先,要对传统课堂真正驾轻就熟。顶不到天怎么能“破”天?其次,对传统课堂要实行理性而深刻的反思。当你真正看懂传统课堂的问题,你才会以一种“油锅里捞孩子”的急迫心态产生对课堂现状的焦虑,进而投身到改革中。第三,必须对传统课堂弊端产生的原因作出理性、科学的分析,找到传统课堂弊端产生的“七寸”。如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第四,要整体设计,系统推动,决不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修修补补的方式。整体设计,最关键的是顶层设计,有四个关键字:师、生、教、学。这四个字构成了两对关系,即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这两对关系是决定课堂“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生产关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就是课堂变革的顶层设计。整体设计,既包括教师“教”的流程和学生“学”的流程,还包括学习组织的建设、管理制度、评价反馈等。第五,只要把改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校情、教情、学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续反思和调整的基础上,那么,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外界和内部的任何议论、争论、质疑,都不会影响变革的决心。高效课堂建设“洗脑”是关键,“临帖”是捷径,这里面有五个关键词。第一是决心。首先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和决心,改革是一个是非题,而非选择题。第二是管理。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推动高效课堂必然要有一套严格的、刚性的管理系统。第三是坚持。坚持就意味着拥抱成功。第四是研究。出现问题不是消极对待而是主动研究。“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第五是创新。当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模式后,必然要通过创新寻求新的突破。构建属于自己的模式不是目的,目的是构建尊重差异、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临帖”就要有模式说到模式,教师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为什么要强调“模式”?没有模式就没有标准,任何教师都必须遵守基本的课堂规则。但是,高效课堂的模式与教学艺术并不冲突,恰恰是实现艺术、升华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的保障。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是没有固定模式和方法的。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什么要强调模式?模式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到底有什么意义?没有模式就没有标准,这就像无论是“奔驰”还是“吉利”都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任何教师都必须遵守基本的课堂规则。但是,高效课堂的模式与教学艺术并不冲突,恰恰是实现艺术、升华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的保障。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必须有一个抓手,这个时候就需要模式。所以说,高效课堂建设必然需要模式,但随着对模式本身的熟练使用,模式自然就会消失,即无模之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课堂艺术。高效课堂强调模式的意义体现在:第一,模式是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框架,对教与学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了模式就不会放任自流,“漫无章法”。第二,模式是教与学的抓手,使初级阶段的高效课堂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目标,易于操作。第三,模式是产生教学艺术的基石,会降低追求课堂艺术的难度,在环节的规范中,学生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师能产生因材施教的灵感。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同样,对课堂来说,没有一种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学科。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是高效,我们强调模式但不唯模式。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对传统课堂的革命性变革,在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背景下,课堂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课堂改革的推动,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同时,模式与教师个性、教学艺术、学科特点的张扬相辅相成,二者并不矛盾。我们在强调模式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