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365】善假于物,不以物使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晋代傅玄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历来被人们推为至理名言。(2)《曾国潘家书》记载,曾国藩在京任职期间收到四弟来信,四弟认为京城学者和书籍众多,氛围有利于读书学习,希望曾国藩同意其进京习读,作为大哥的曾国藩却回信说“苟能发奋自立,则无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方向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情境内容由两则材料构成:材料一引用傅玄的名言表明环境会对人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强调的是客观环境——外因的重要性。材料二强调内因——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引用曾国藩的话表明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主观能动性强,即使是在荒凉野地、喧杂闹市区也可以读书,担柴、放猪都可以读书;如果主观能动性不强,即便是清净乡野、神仙居所也无法读书。综合来看,这两则材料阐述“环境”“主观意愿”与“人”的关系,所表达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紧紧围绕“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对人的影响”这个中心来展开思考,不可另起炉灶。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写作内容的限制:要求考生围绕上述材料中两个论断的“启示意义”来谈,即要围绕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对人的影响来进行思考;二、写作重点在于体现出考生的感悟与思考。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主要以两则材料来引导考生去思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如何看待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的价值和意义,鲜明地展现了命题者希望考生在成长奋斗的路途中,既不过分追求客观条件的权重性,又要注重时刻激发内在的主观意愿;如果二者能够有机结合,无异于是一条更为合理的途径。开放性1.立意角度的开放。针对材料一中傅玄关于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论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考生可以立意为选择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环境,交朋友要交有益于成长的朋友。针对第二则材料中曾国藩关于主观意愿对人的影响的观点可以立意为“发奋自立,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也可以立意为“客观环境与主观发奋自立结合”。总之,只要是围绕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对人的影响来展开有机的思考,都可以成文。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考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联想和思考,主要体现在对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对人的影响的事例认知方面,一方面考生可以鉴古知今,如“孟母择邻”的故事,王羲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方仲永的案例,卧薪尝胆的故事、毛泽东在闹市读书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言论材料。如《荀子·劝学》里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查尔斯·B.劳斯(美)所说的,成功不在于时间地点环境,而在于人自己。”等。总之,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多方面的积累、多维度的认知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写作,可以借鉴的内容很多。3.文体的开放。考生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如果侧重感性,可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如果侧重理性,可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但文体特征必须明确。解题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古今融通,通过选取古代的一些经典言论、事例来作为载体,引导考生思考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看待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的价值和意义;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材料一以名言这种理论形式强调了客观环境的重要性,材料二主要从曾国藩教育弟弟读书的历史案例方面,来强调主观意愿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二者的呈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材特点;③题目的开放性和限制性相得益彰,在材料中鲜明的强调了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发散开来,再以具体的任务指令“结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