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的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作者:刘列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系副主任中国:“E政府”呼之欲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就目前情况来看无疑是美好的,但我们也面临诸如数字鸿沟、安全保密、观念转变、数据来源、收费方式等等许多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将有助于中国开展电子政务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府。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宽带接入技术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各国企业开始以“E企业”的姿态登上市场竞争的舞台,老百姓也开始以“E公民”的角色投入崭新的“E家庭”生活。在这种“E环境”中,政府每周五日、每日八小时的传统工作模式显然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一种以公众服务为中心,以更小、更快、更现代、更经济、更高效为特征的e-government(电子政务)便成为取而代之的新型管理与工作模式。中国的进展是喜是忧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大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e-government)被排在了第一位(其余四个领域分别为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为构建电子政府、实施电子政务而争分夺秒。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脑市场,电话、无线通讯市场在国际上也居于前三位。可以说,现代科技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使我们具备了进一步追赶发达国家的一定的条件。但是,新科技革命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目前,因特网上只有不足千分之一的信息是中文信息,这与汉字在世界上拥有最多使用者的情况是极不相称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以及3000多个信息数据库,但其中大部分信息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大部分数据库也都还是死库,没有在市场流动中发挥出应有的增值作用。这种尴尬局面导致国家的信息市场长期处于混沌状态,垃圾信息、失真信息随处可见,政府部门的职能无法得以正常行使,企业与个人也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各项信息与服务,从而给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的损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部门不仅要保证硬件设备的更新与改造,还要在信息录入、信息更新、信息深加工以及信息加工后的增值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以确保政府部门办公的灵活、高效、快捷。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环境中,我国政府最终下定决心要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电子政府,实施电子政务。1999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把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信息化作为工作重点,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更加坚定了我国推行电子政务的决心,从而促使我国政府终于向电子政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99年1月22日,由中国电信总局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主办、联合40多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在北京举行,从而拉开了1999“政府上网年”的序幕。在政府上网工程先期上网的单位包括外交部、科技部、文化部、建设部、农业部、外经贸部、信息产业部、国家经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国防科工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贸促会、林业局等,该工程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响应,中国电信总局还针对实施该工程的政府部门出台了“三免”的优惠政策,即在规定期限内“减免中央及省市级政府部门网络通信费、组织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免费制作政府机构部分主页信息、组织ISP/ICP免费对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员进行上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都把政府上网当作一项重点工程来抓,迄今为止,“政府上网工程”的发起单位已增至60多家,以gov.cn为域名的政府网站从最初的145个已经发展到目前的2972个,其中部委级站点占10%,省级站点占26%,市级站点占30%,县以及县级以下的虚拟主机形式站点占34%,从而掀起了政府信息化、电子化的高潮。实施中的“政府上网工程”按照中国电信总局的总体设想,我国将通过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及相关的一系列工程,实现迈入网络社会的三部曲:第一步,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