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海带问题调研报告荣成市三面临海,海岸线长487公里,沿海分布10个海湾、50个大小岛屿,海水养殖拓展到4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广阔、水质条件优越、营养物质丰富,为海带等藻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得益于此,“荣成海带”更是以其藻体宽大、叶片丰厚、营养成分高而著称。据农业部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荣成海带”中碘、胶、醇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铁、锶、钛等营养元素含量均大大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荣成已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海带之乡”。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年均出产海带占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全国的50%以上,是具有显著地域优势的产品。2005年,“荣成海带”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8年,荣成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海带养殖加工标准化示范县”。2016年8月13日,荣成被中国藻业协会授予“中国海带之都”称号。长期以来,荣成坚持科技兴海、以养兴渔,着力在海带育苗、养殖、加工、管理等方面潜心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作为国内最早涉足海带育苗、养殖产业的区域之一,荣成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育种养殖方法,创新研究育种养殖技术,海带育苗和养殖技术始终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2016年,全市有9家育苗场从事海带育苗,投入水体3.56万平方米,培育海带苗65亿株。除了自供自足外,还销往大连、烟台及福建等地。培育品种有“大板”“奔牛”“502”“中科1”“中科2”“烟杂”“杂交208”“杂交407”“长生”“201”“202”“205”“爱伦湾”等。其中,与海洋大学联合培育的“爱伦湾”海带新品种,是国内公认的复合型海带良种,具有成熟期短、加工率高、产量高等显著特征,比传统品种平均亩增产25%以上。现已推广至山东、辽宁、福建等海带养殖大省,带动了全国海带产业的健康发展。荣成海带大规模人工养殖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以东部海区为主产区,次为北部海区和南部海区。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养殖规模、产量、产值还是效益,海带都在荣成海水养殖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国家级海洋功能食品加工“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围绕海带养殖技术的突破,荣成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黄海所、山东大学、中国农科院、齐鲁工大等十几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借助高校院所的技术实力,不断推广应用“721”生态养殖模式、海带龙须菜“轮养模式”以及“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其中,楮岛水产与水科院黄海所合作,构建了桑沟湾浅海贝藻筏式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形成了养殖生物间的相互促进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了养殖空间形成立体养殖。“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以藻、贝、鱼等养殖生物间的生态互利机制为基础,根据养殖海区生态容量,科学搭配养殖比例,形成多层次立体生态养殖体系,不但有效解决了传统养殖模式带来的海域生态系统超负荷和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海域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根据对比试验,应用多营养层次养殖技术的海带亩产量提高了25%,综合养殖效益平均提高26%以上。该成果已于2011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时至今日,尽管海珍品养殖已具备相当规模,海带仍占据全市海水养殖业总产量的46%,占总产值的25%。2016年,全市海带养殖面积15.3万亩,淡干海带产量14万吨,产值达21.2亿元。在海带加工方面,早期收割的海带以加工盐渍海带、即食食品为主,后期收割以淡干为主,现已形成完整的海带产业链条。荣成市企业致力于引导海带加工由传统的晒干化工菜、初级食品菜向高端食用产品和海洋生物制品转型,组织企业研发实施的“海带低温组织重组新技术和成型产品新工艺”“深海小海带速发鲜焙干品新工艺”“酶法生产海藻生物有机水溶肥产业化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海带漂烫水绿色提碘新工艺产业化示范”“酶法生产高活性海藻生物肥技术的中试与转化”“应用鲜海带为原料海藻化工生产新技术”等项目,为海带产业的转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向。威海世纪博康海藻有限公司实施“以创新海洋药物及保健食品为核心的海带综合利用精深加工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力争开拓全市海带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