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通用课件目录CONTENTS•课程介绍•基础知识•预防和控制策略•具体操作指南•培训和教育的建议•总结和展望01课程介绍课程背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对患者健康和医疗资源造成严重影响。CLABSI的预防与控制技术在医疗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基于此背景,本课程旨在普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课程目的01020304熟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无菌操作、导管维护等。了解常见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基本概念、危害及预防控制的重要性。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控制感染。预期收益01020304提高医护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降低感染风险。提高医院整体防控水平,降低为医院制定和完善导管相关血患者感染率,减轻医疗负担。流感染防控方案提供参考。02基础知识血流感染定义01血流感染是指通过血液循环传播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通常包括败血症和菌血症。02血流感染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或外周静脉导管引起的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体通常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风险与危害CRBSI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的免疫状态、基础疾病、治疗方式等。CRBSI的危害还表现在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等方面。CRBSI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03预防和控制策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在置管、护理及更换敷料时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避免在置管和护理过程中触碰未经消毒的物体表面使用无菌手套、手术衣和敷料等无菌物品进行操作规范洗手和手部消毒在置管、更换敷料及接触患者血使用高效的手部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进行手部消毒确保所有工作人员都接受手部卫生培训并遵守相关规定液或体液后立即洗手减少不必要的血管内导管留置仅在必要时留置血管内导管,优先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而非外周静脉导管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堵塞和感并尽早拔除染定期更换导管和终端过滤器根据制造商的推荐定期更换导管和终端过滤器在出现故障或疑似感染时立即更确保在更换过程中使用无菌技术和合适的消毒剂换进行定期检查和记录对所有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记录置管时间、敷料更换情况、体温和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感染迹象,如红血液培养等关键指标肿、疼痛、发热等04具体操作指南插入导管前的准备工作01020304评估患者准备物品患者准备医生准备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皮肤情况等,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导管插入。准备导管、手术器械、消毒液、敷料等必要的手术用品,确保数量充足且在有效期内。向患者解释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医生应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穿戴手术衣和手套。插入导管的正确方法皮肤消毒导管插入使用消毒液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注意消毒范围和消毒次数。根据手术操作规范插入导管,确保导管位置正确、无损伤。穿刺部位选择固定和标识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免在感染部位、破损部位或瘢痕组织上进行穿刺。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并进行标识,包括插管日期、导管名称、置管深度等。插入后导管的维护定期检查保持清洁定期检查导管的固定情况、敷料情况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预防血栓及时拔管进行适当的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以预防在不需要使用导管时,应及时拔除导管,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血栓形成。发现感染迹象时的应对措施观察症状采集样本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寒战、疼在怀疑有感染时,应采集血液和其他相关样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痛等症状,以及是否有红肿、脓性分泌物等感染体征。抗感染治疗拔除导管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感染无法控制或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应考虑拔除导管以减少感染源。05培训和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