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幸福感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谭友坤1(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系,内江641000)[摘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级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应为教师建构支持系统,如改革师范教育课程,建立合理的培训模式,鼓励开展教育科研,采用发展性评价制度等,从而激发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促进其专业发展。[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专业发展;社会支持系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呢?各级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首先要为教师建构支持系统,从而促使教师形成职业幸福感,具有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改革师范教育课程,奠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基础,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教育类课程缺乏时代性;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广博知识的获得;重视书本教育,忽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等。这些是导致幼儿园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知识面过窄的主要原因。结合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现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亟需进行调整与改革。第一,构建先进科学的课程指导思想。首先,课程应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这五种意识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其次,课程设置必须主动适应新世纪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现在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广博知识的教育专家。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再次,课程设置要主动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最后,课程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即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先进性。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不管课程体系是以发展能力为中心,还是以发展个性为中心,都需要坚持“三个面向”,促使未来的教师全面发展。第二,课程内容应处理好基础性与广博性、适应性与超前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以及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课程建构要注重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规定性与自主性、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二、建立合理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形成职业幸福感和专业发展机制当前,无论是对中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的培养都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尚未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入思考,对教师培训缺乏长远、通盘、整体考虑,职前与职后教育相分离,重学术轻师范,重理论轻实践,重传统轻创新,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水平;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存在课程老化、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与教师需求不对口等问题,大多用“学科专业”替代“教师专业”,难以提升1*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项目“职业幸福感视野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TER2008-048。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拓展其非智力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在培训形式上,大多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开设讲座、举行报告会等传统单一的办法,等等。可以说,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1.建立专业阶段化培训模式,力促专业阶段化发展在现实中,由于缺乏理论支持,不少幼儿园教师不能明确区分自己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更不清楚该怎样去谋求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专业发展历程。国内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以及一些学者对“教师关注内容”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调查和测评发现,教师在一定年龄和专业发展阶段会反映出一些典型的心理、认识与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这些阶段性特点的出现,标志着教师专业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构建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培训模式,对促进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形成及实现专业阶段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师培训要根据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