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建设,是全民的事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接下来我想说下生态城市的标准,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一,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二,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三,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四,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五,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六,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七,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八,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另外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第1页共23页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而我们苏州,作为经济位于全国前列,历史文化丰厚,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生态城市建设,有其可行性,更有必要性。早在80年代中期,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会议就已发出了呼吁:对水资源开发要注意不破坏开发其赖以生存的资源本身,要进行“没有任何破坏作用的开发”,几十年来全世界都在为早期没有考虑环境因素的水资源开发决策付出代价,那就是破坏了自然资源的基础以及使环境条件恶化。自1988年来,国际上明确提出了所谓“持久的利用和开发水资源”的口号,积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人类的共识是: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水资源工程必须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方法来规划、实施和运作,从而能长期地保持和改善资源的基础,保证后人也能够拥有祖先留下的、质量较高的水资源。水资源可持续虽有各种不确定的解释,但它的内涵至少应包括:(1)适度开发。对资源的利用后不应破坏资源的固有价值,并且尽可能地回避开发措施对资源的不利影响;(2)不妨碍后人未来的开发,为后来开发留下各种选择的余地;(3)不妨碍他区人类的开发利用及其水资源的共享利益;(4)水的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是策略选择中的主要准则;(5)不能破坏因水而结成的地理系统。苏州作为一个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水城,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物质文明。目前,苏州正在向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不断奋斗,因此在有着“东方威尼斯”称号的同时,密切关注其河道,航道以及水质水量的状况也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更充分认识苏州的生态环境状况,准确地获知公众对XX市环境状况的感受,了解公众对苏州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生态城市建设方案与环保措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调研小组采取了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和化工企业以及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XX市生态环境中的水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第2页共23页我们的团队围绕着生态环境之水环境这一点展开我们的调研。首先,我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大量翻阅关于生态环境、生态城市建设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对其有个大致了解。接着我们分别走访了政府部门,包括XX市城管局,环境监测站,环保局,水利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