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三品的发展与管理陈振德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一、我国农业三品的发展现状1、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全过程的监管,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特别是食物中毒屡有发生。五类问题正在挑战食品安全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所造成的疾病。一般指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二是食品的污染问题依然严峻。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蔬菜产品主要解决高毒有机磷类农药残留问题,茶叶主要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水果主要解决农药残留和生长激素滥用问题;畜禽产品主要解决兽药残留和动物疫病问题,特别是生猪饲养过程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问题;水产品主要解决药物残留和贝类产品的污染问题。蔬菜农药残留我国是农药使用大国,年使用量约80-100万吨(制剂),居世界首位。据统计,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5%。我国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11%、除草剂占15%、其它占2%;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剧毒、高毒杀虫剂产量过大是造成蔬菜残留量超标而引起中毒的客观原因。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虽然已经禁止使用“瘦肉精”,但仍然在猪肉种检测到“瘦肉精”;畜产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问题值得引起高度关注。据农业部2006年第二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显示,37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按照国家标准判定,平均合格率为92.4%;22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9.0%,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8.2%;8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9.2%。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从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看,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生产基地的合格率为96.7%,批发市场为91.8%,农贸市场为90.9%,超市为90.4%。畜产品中“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在屠宰场为99.0%,农贸批发市场为98.5%,超市为99.4%。畜产品中磺胺类药物监测合格率在农贸批发市场为97.7%,超市为98.6%。三是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食品工程新技术多数引用化工、生物以及其他的生产技术领域。如对辐射食品的安全性就经历过许多研究和讨论,现在对辐射食品的管量尚未放开。被认为21世纪有广阔前景的“疫苗食品”,有必需对其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国际上争议还是比较激烈,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科学的报告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问题,单从理化指标来分析转基因食品和常规食品的组成是很难表明其危害与否,国际上一般采用实质等同性原则,即分析转基因食品的理化成分与常规食品如果是一致的,并且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就认可其安全性。但从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保护消费者角度考虑,各国还是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欧盟国家自1997年就开始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规定转基因成分上限为0.9%,范围包括所有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美国和加拿大正草拟自愿标签指引。功能性食品(强化食品)是指该食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能够补充某些必需元素。美国营养学会最近提出,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最佳途径是天然食品的多样化,提倡膳食平衡。四是食品标识滥用的问题。食品标识滥用问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伪造食品标识。伪造食品,实际上是伪造食品标识,没有伪造的食品标识,也就无法认定伪造食品;(2)夸大食品标识展示的信息,用虚夸的方法展示该食品本不具有的功能或成分;(3)食品标识的内容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4)外文食品标识。进口食品,甚至有些国产食品,利用外文标识,让国人无法辨认。五是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恐怖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如食品投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