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健康防护王坤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危害非常严重的污染物,具有高生物毒性、生物累积性、污染持久性和远距离迁移能力等特征。本文介绍了它的基本概念、特性、种类、来源和分布,以及它的危害和污染预防,使人们了解、认识该类污染物,进而共同努力来消减它的危害,保护我们的健康。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污染预防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1.1.1概念和特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高生物毒性、生物累积性、污染持久性和远距离迁移能力等特征的污染物,英文全称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缩写为POPs。(1)高生物毒性:指POPs毒性很强,不仅有致癌性,还有生殖毒性、神经毒性等。如有二噁英的毒性几乎是氰化钾的1000倍。(2)生物蓄积性:随着食物链POPs会从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和植物中迁移到动物和人类体内,浓度还会随着食物链传递逐渐增大,不断积累。(3)污染持久性:指POPs的污染持续时间长。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具有“抗光解、抗化学分解和抗生物降解”的特性,进入环境后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难被自然分解,可以长期存在。例如:二噁英可最多存在2119年[1]。(4)远距离迁移能力:指POPs可以随大气环流、水循环迁移到地球的任一地方,甚至是极地地区的海洋和陆地表面,以及动物体内都检测到它们的存在[2]。1.1.2种类国际首批控制和消除的十二种POPs分为三类,分别是农药类: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和六氯代苯;工业化学品:多氯联苯;无意排放的副产物:二噁英、呋喃。2010年8月26日新增了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六溴二苯醚和七溴二苯醚、四溴二苯醚和五溴二苯醚、十氯酮、六溴联苯、林丹、五氯苯以及PFOS/PFOSF九种POPs。2011年4月29日,又将硫丹增列入公约附件A的受控名单。1.1.3来源POPs的来源广泛,既有人为有意化工合成的,也有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无意产生的,但大部分都是生产合成的化学品,如农药类、PFOS/PFOSF、六溴联苯、多氯联苯等;二噁英和呋喃是无意排放产生,主要产生来源是制浆造纸、焦炭生产、废弃物焚烧、炼钢生产和遗体火化等行业。1.1.4分布POPs可以说无处不在,从南极到北极,全球范围内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内都有它的身影。在POPs全球再分配过程中,大气和水循环起了主要作用。如有机氯农药在施用中,大部分农药漂浮或被大气中的飘尘所吸附,或以气体或气溶胶的状态悬浮于空气中,随大气的运动而扩敗,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使污染区域不断扩大。从有限的资料看,POPs对土壤的污染分布根据其种类、用途和产生途径的不同而各异。如多氯联苯的污染物主要分布在曾经使用过的电力电容器中;农药类POPs的污染分布情况主要与农药施用区域、多少有关,因受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域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病虫防控时使用的农药种类、数量也各异,这就导致POPs在不同农作物地区分布情况和污染状况也复杂多变。总体来说,在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区和水果产区污染较重,其他地区则较少或没有。POPs的蓄积性使其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1874年德国化学家首次合成DDT,但直到1939年人们才发现它的杀虫功效,随后,被誉为虫害病的终结者被广泛大量使用;它的一个最危险的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即通过食物链从一个有机体传递到另一个。如在苜蓿地喷洒了DDT,然后把苜蓿喂了母鸡,母鸡下的鸡蛋也含有DDT,人类吃了鸡蛋后DDT又进入人体,并随着食物的不断摄入,DDT会在人体器官中不断累积,越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体积累的有害物质就越多。2.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POPs对动物和人体健康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因为它们不仅毒性强大,而且可以进入人体最为关键的生理过程中,使其发生病变,并极易导致死亡。该类物质不仅有致癌作用,还会危害免疫系统、损害内分泌系统、影响正常的生殖发育。历史上该类污染物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被誉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就是其中之一。2.1.1毒性与“三致”效应POPs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当人体暴露于超过一定浓度的POPs物质时,就会发生器官和生理机能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