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及其改进对策摘要:计算错误普遍存在并影响着小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为了更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以及更高级数学能力的发展,本文对小学生普遍的计算错误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减少错误发生的对策。关键词: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改进策略许多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阶段后,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大量的错例分析后可知,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其一,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如由于写字了草,结果是0、6不分,1、7互变,4、9混同等。由于学习用品不齐,一些学生连像样的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没有,书写时乱涂乱改,在涂改中不仅卷面不整洁,而且常产生误看、误写的错误。由于铅笔太粗或太细,造成书写上的模糊而出错。计算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的虽有算草,但写得乱七八糟,有些学生一次练习或测验下来连一张草稿纸都没有,而直接写在桌面上,垫板上,甚至手心手背上,……思想上的不重视,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其二,缺少计算后必须检验的内控心理素质。其中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而有一些学生只想作业尽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检验;更有一些学生知道自己无把握全部正确,就依赖于家长代为检验,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计算后不检查。一、针对以上因素,可采取如下措施:1.调动多种感官,强化首次感知研究表明:学生首次感知的新知识在进入大脑时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记。因此,强化首次感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以确保学生一开始就形成正确鲜明的印象,减少以后再现性运用乃至创新性动用中的失误。例如可用彩色笔强化观察,以重音刺激听觉,对于容易混淆的数字与符号,“6”与“9”,“十”与“×”等,要强调学生充分注意,提高一次到位率。2.变化练习形式,预防思维定势学生形成负定势思维是由于机械地接受了一些单一的思维推理方法。因此,在教学新知后,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新知与它相联系的旧知进行比较,以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建构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对此,教师可经常变换练习形式,如重点的要典型练;容易混淆的要对比练;经常出错的要反复练;多种类型要综合练,以拓宽学生灵活解题的思路。3、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素养就我们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计算能力不高,源于平时计算不认真,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强调“草稿纸”的作用,要求学生草稿纸上的列式必须书写工整,数位对齐;计算时,要求学生做到:做题前,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强化初步感知;做题时,弄清数据的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最后进行计算;做题后,要认真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符号是否抄错,计算结果是否算对。二、剖析教师计算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自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认识了传统计算教学模式的局限,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一味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殊不知却渐渐因此迷失了方向。1、避免摆设般的情境创设有的教师认为计算教学的情境引入,无非是给式题简单地戴上一顶情境的“帽子”,忽略了让学生经历数学算式提出的思考过程。如在教学“两位数笔算加减法”时,许多教师会这样创设情境:二(1)班有男生12人,女生35人。问一共有多少人,引出加法算式12+35;又问男生比女生少几人,引出减法算式35-12。此种情境的引入仅有花俏的外在形式,少了内在的数学思考,让人感觉可有可无。据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式题情境的内在价值,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在上述情境中,教师可改为:问“如果现在有45本练习本,要每人发一本,够吗?我们该怎么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可以先求总人数,再比较,引出12+35;还可以先把练习本发给男生,算出剩下的本数,与女生人数比较,引出48-35;或先发给女生,再将剩下的本数与男生人数比较,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