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进展焦旭;卢云【摘要】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目前临床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得到较快且有效的控制,大大降低了手术率和死亡率.笔者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进展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6(025)010【总页数】4页(P1922-1925)【关键词】急性胰腺炎;中医药;治疗【作者】焦旭;卢云【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四川省中医院,四川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6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的疾病。临床上以急性上腹痛及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为特点。根2012年《亚特兰大分类标准(修订版)》[1]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需符合以下3个特征中的两个:1)腹痛符合急性胰腺炎特征(急性持续、严重的上腹部疼痛常向背部放射);2)血清脂肪酶活性(或淀粉酶活性)至少大于正常值上限3倍;3)增强CT(CECT)、核磁共振(MRI)或腹部超声发现有急性胰腺炎的特征性改变。目前除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临床上多采用禁食和胃肠减压、纠正体液失衡、改善微循环、抑制胰腺分泌、镇痛解痉、预防和治疗感染、营养支持、外科手术、中医药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中医药治疗则能有效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促进全身症状的改善,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2],且能使本病的进展得到有效的控制,不仅大大降低了患者死亡率,也节约了大量医疗资源。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运用进展综述如下。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散膏体”失用引起的以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从临床表现以及疾病的进展,历代医家往往将此病归为“脾心痛”“胰瘅”“腹痛”“厥心痛”“胃心痛”。《灵枢·厥病》曰“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云“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胃心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云“脾心痛者,如针刺其心腹,蕴蕴然气满”。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以致热结胃肠、腑气不通,或肝胆湿热及蛔虫内扰,终致胃肠实热积滞有关。其病位在散膏,与肝胆、脾胃、小肠密切相关。病机为瘀血、湿热毒邪内蕴,腑气不通。治疗原则总“以通为用”,治法总与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救阴[3]及除湿、疏肝行气导滞[4]相关。急性胰腺炎的首要常规治疗即是禁食,而及时恢复胃肠道功能是救治急性胰腺炎的关键环节与重要切入点。因此,何时解除禁食成为了逆转胃肠功能损伤的重要前提。《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5]中提出及早给予促肠道动力药物,包括生大黄、芒硝等,并进一步指出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恢复饮食或实施肠内营养对预防肠道功能衰竭具有重要意义。李伟等在早期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经胃管注入生大黄汤剂,发现其能够促进患者肠功能恢复,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肠源性感染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减轻胰腺出血与坏死的程度、导泻、解除壶腹括约肌痉挛等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大黄素能促进胃肠道电活动,从而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麻痹,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有关[6]。而在临床上,急性胰腺炎往往来势迅猛,发展迅速,患者往往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感染、腹腔间室隔综合征、SIRS、ARDS、MODS,甚至死亡。近年临床发现,中医药的及时介入,不仅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也能间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牛鸣等对7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辨证施治予以大承气汤加味治疗。结果示患者腹痛缓解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血淀粉酶、脂肪酶恢复正常时间、血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均下降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并发胰腺假性囊肿、感染以及死亡率也明显降低[7]。叶青等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甘遂粉联用治疗重症胰腺炎18例,结果显示,采用甘遂粉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减少并发症,缩短腹胀、恢复排便时间,明显减轻腹围、膀胱内压,提示甘遂在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腔内压方面是有效的[8]。然而,值得商榷的是,对于毒性中药在急重症方面运用,无论是从药物毒理与代谢、服药量与频次,还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