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饮食习惯养成之有效策略摘要: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小班幼儿入园后,家长往往最关心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以及在园内的进餐情况。刚开学时,幼儿进餐状况百出:他们有不会使用勺子的,有用手抓饭吃的,有玩食物的,还有挑食、偏食的。针对这些问题,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园;饮食习惯;养成引言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均衡的营养是生长发育的前提,而良好的进餐习惯则在幼儿进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有重智力发展轻习惯养成的现象,就进餐而言,常常是家长“喂餐”,而不是幼儿主动“就餐”。幼儿入园后,这种不良进餐习惯也随之被带到了幼儿园。教师应积极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从根本上帮助幼儿解决进餐难的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一、幼儿餐前卫生习惯的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是每个孩子都知道的卫生要求,但是他们需要在成人的监督下才能完成得更好。教师要教给幼儿正确的七步洗手法和保持小手干净的基本方法。在健康课上,我们设置“宝宝小手真干净”活动环节,通过两个小朋友行为的对比,幼儿认识到饭前洗手的重要性,自觉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为了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我们配以浅显易懂的儿歌,增加“甩一甩”的方法,让幼儿把手上的水甩进洗手池里,避免水滴在地上造成幼儿摔倒。为了让幼儿养成保持手部干净的好习惯,我们准备了一系列手指游戏,如小豆芽、红红和黄黄、五只小猴荡秋千等,让幼儿保持手部卫生,同时也锻炼了幼儿手指的灵活性。二、餐中引导第一,营造轻松、愉快的用餐氛围。进餐质量的高低与幼儿的情绪紧密相关。进餐前,教师应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幼儿年龄小,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需要慢慢提高,教师要理解包容幼儿。对吃饭好的幼儿,教师要投去赞赏的目光,鼓励其继续好好吃饭,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增进幼儿的食欲。第二,根据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改掉不良进餐习惯。首先,可以少盛多添。教师给幼儿盛饭时,可以采取少盛多添的方法。当幼儿吃完饭后,又去主动添饭时会充满自豪感,这时教师适当进行鼓励,不仅对主动添饭的幼儿有激励作用,而且对其他幼儿也能起到激励作用。幼儿会争着吃完自己的饭菜,然后找老师添饭,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而且有效地避免了浪费。其次,对于幼儿不喜欢的食物,可以逐渐加量。餐盘中有不愿意吃的食物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压力,情绪会受到影响,食欲也会下降。这时,教师可以先少盛一些,让幼儿少吃一小口,若能接受,再吃一口,这样逐渐加量。在进餐时,教师可以把进餐慢、喜欢边玩边吃的幼儿安排到自己身边,让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此来激励其认真吃饭。最后,要善于运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表扬对幼儿来说是心理上的极大认同。当发现幼儿尝试吃了一口以前从来不吃的蔬菜时,一句及时的表扬会使幼儿信心倍增。三、开展中国传统食文化饮食礼仪活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千姿百态。其中《礼记》关于汉朝的食礼记载最多。教师可通过查阅各个朝代的关于食礼的文化,在园中定期开展食育礼仪的文化传承主题活动。如,可以讲述不同朝代的餐桌礼仪,可以按朝代顺序开展适宜的活动,可以几个班一起举办并进行分工合作。在活动中,对于菜谱、食材、餐桌、相关海报、上菜、进餐等,都要进行详细的分工,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或参观。用这样的方式宣传食育知识和饮食礼仪,不仅能使幼儿获得更直观、深刻的体验,还能促进家园合作。四、定期开展食育主题活动定期开展食育主题活动,幼儿可以认识不同食物的由来、生长环境、特征、营养价值,形成正确的认知,系统地学习食育知识、培养正确科学的饮食习惯、传播饮食文化。当前很多幼儿存在挑食、不能独立进餐等行为,针对这些饮食行为习惯,以“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为主导,定期设计食育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有趣的萝卜”食育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其生长过程,能说出萝卜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