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一、通过标准化试点,社区服务“社会化”的理念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首先是社会化的,其行为主体应当是社区全体成员。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澄清那种“社区服务”就是“社区居委会服务”的错误观念。其次,无论是社会力量主办,还是社区居委会主办,都有一个“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的过程,必然要涉及到成本,而这些成本单纯依靠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投入是难以做到的,况且,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各种消费层次的划分将更加细密,居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只凭社区居委会的服务,根本无法胜任这一职能。所以,开展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将会依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来确定服务项目,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体系,体现“大服务”的理念,形成由政府引导,社区居委会进行组织、协调,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新型机制。使社区居委会由过去直接服务,过渡到间接服务,重点在建立社区信息库和搭建服务平台上,加强资源挖掘整合和资源共享,实施对加盟进入社区服务平台的社会力量实体,进行价格、质量、安全、监督等制度建设上,通过居民和驻辖区单位对社区居委会的亲和力和信任感,不断吸引更多的企业加盟,从而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在有效保障的基础上,社区居委会将有更多精力,除协助政府做好必须做的工作外,加大对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对社区弱势、特殊群体的帮扶。承担此次全国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的*市XX县区,从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项目入手,20*年,就组织有关专家,以“1+x”的模式,率先进行了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探索,研制完成了《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标准》、《社会救助服务标准》、《慈善超市服务标准》、《志愿者服务标准》、《老年人帮扶标准》、《老年公寓服务标准》、《残疾人帮扶标准》、《青少年教育引导标准》等16项服务标准,明确了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队伍、经费保障、服务机制等要求和内容,服务质量大大提高,“大服务”的社区服务理念得到深化和提升。第1页共4页二、通过标准化试点,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们所说的产业化,是指在某一服务领域形成的有一定规模相关联的一种产业经营方式,过去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而对它的经营性不够重视,误认为过分强调经营性,就不能体现福利性,一些老弱病残等群体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服务。殊不知如果不把社区服务作为一个产业来培植,那社区服务的发展将永远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就不会有生命力。通过社区服务标准化试点,一是要将有自己知识产权主导的服务品牌、信息,并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产业链,促其做强做大,形成规模;二是要有一定的载体来体现上述元素;三是必须有自己的领域和市场。社区服务已成为区域经济第三产业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了领域,也有了自己的领域并且逐步在建设体制、投资体制、服务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有了自己运行载体和机制,目前更多社区服务项目的开展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并不断地把“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作为提升社区服务档次、提高质量、壮大社区力量的一个目标。所以,通过社区服务标准化的试点,将注重社区服务福利性同时,把社区服务引向走产业化的道路,以自我发展来解决不同领域的各种矛盾和需求。在服务性质上,强调福利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在政策扶持上,注重政府政策的指导和帮助,如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规范管理行为、制定收费标准等,将社区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培植;在产业结构上,依次建立相应的服务设施,多元的投资体制,高标准建成一批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场所;在产业组织上,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组建集社区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化网络。通过网络系统的建立,把区、街、社区的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会经营性服务组织联为整体,将分散的家政、医疗保健、职业中介、维修、文体娱乐等服务资源进行网络化管理,并按市场需求形成系列服务,扩大服务功能,实现社区服务资源共享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为开展社区服务搭建良好的运行平台;在产业运行方式上,可以招商引资、共驻共建和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