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中医“时间医学”时间医学的知识——昼夜侍,不离床罗大伦昨天看到沈阳报纸上的一则新闻,说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自己居住,结果这一天,自己去厨房做饭,不小心跌倒在地上,结果跌得很重,自己站不起来了,又没有力气喊出来,于是在地上躺着,不吃不喝,整整三天。这个时候,邻居有经常接济老人的,发现老人三天没有出门了,于是大家一起商量,从窗户看一下老人,一看不得了,发现老人正躺在地上,这样,大家请锁匠开门,送老人去了医院。所幸老人没有生命危险。我看了这个新闻,心中酸楚,这种晚年,真的比较凄凉啊。在看报纸的时候,我就把新闻念了。母亲听到,也很感慨,她说我们小区,昨天有位老人和她聊天,这位老人的孩子在国外,她自己一人生活在这里,患糖尿病,每天要扎三次胰岛素,买菜做饭,都是自己张罗,她对母亲说,自己有时候低血糖,这低血糖会很危险的,她感慨,不一定哪一天,自己悄悄的,说走就走了。我和母亲说,以后我们多多照应她一下吧,也够可怜的。为何讲这些内容呢?因为我们今天说的是《弟子规》里面的这句话:“昼夜侍,不离床”。我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就是父母了,《弟子规》里面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当父母身体出了问题,做孩子的,要尽力照顾,最好要做到白天晚上,都关注父母的身体状态,不能松懈。那么,为何要“昼夜侍”呢?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昼夜侍,可以全方位地观察患者的情况,掌握疾病的规律。这门学问,叫时间医学。中医认为,白天和夜晚,是阴阳交叠运行的,人体会随之而调整,白天阳气运行,夜里阳气潜藏,阴气用事。所以《黄帝内经》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意思是说,多是清晨的时候,患者感觉很清爽精神,这是“旦慧”;然后白天比较安稳,这是“昼安”;等到了下午,夕阳西下了,患者往往开始病情加重,这是“夕加”;然后,到了夜里,病情一般会严重,这是“夜甚”。黄帝问岐伯,为何会如此呢?岐伯回答,因为人是和大自然对应的啊,大自然有这样的规律,则人也会如此变化,人的正气的每天不同时间的变化,决定了邪气发作的强度,所以会如此变化啊。这个“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讲的是一般病的规律,但是,人体生病的变化,还不仅仅于此。中医里面还有另外的理论,比如经络学说中,有子午流注学说(详情请向yiyitongxiu公众号回复“子午流注”查看---无事闲人),这个学说认为,人经络之气的循行,是有规律的,按照十二个时辰,流注不同的经络,流注到哪个经络,这个经络就“当令”,也就是说执行任务,甚至连穴位的开阖,也有此规律。这个流注的过程是这样的:寅时(3点至5点),肺经;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辰时(7点至9点),胃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如果发现一个症状,总是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则可以分析是否该经有问题了。比如,很多肾病患者,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为何总是在下午五点钟到七点钟左右,腰酸的会严重呢?答案是很清楚的,这个时间段,是肾经当令,肾经出问题的人,在此时会更加难受。再举个例子,曾经有位凤凰卫视的女士,问我为何她最近突然每天清晨一定会在三点到五点之间醒来?我说:“你最近的压力一定非常大了,是吧?”她回答说:“是的,可是,这与早醒有何关系呢?”因为,中医里面,还有一套时间体系,这个体系里面,早晨对应肝,中午对应心,下午对应肺,晚上对应肾,脾是每个时间都对应的根本。这是另外一个时间体系,和前面的子午流注可以共同使用,当压力大的时候,肝火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