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1183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16实验(上机)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数据方向)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图形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数据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是为适应信息时代对大数据和商业智能人才的要求而开设的,既重视学生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又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本课程是系统设计、数据挖掘、软件开发、决策支持等领域人才培养方面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信息分析和应用能力,信息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数据可视化的一般原理和处理方法,能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能够针对不同业务情景下的海量数据,洞察和分析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重要信息,并可视化展示为相关决策者提供辅助决策支持。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学习数据可视化的基础理论和概念,针对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不同类型的数据,学习相应的可视化方法,并学习可视化综合应用及实用系统。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可视化的基础理论和概念,视觉感知和视觉通道,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不同类型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可视化交互与评估,以及可视化软件与工具等。其中,有关数据可视化的基础理论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应细讲和精讲,而视觉感知和视觉通道则粗讲,重点是不同类型数据的可视化方法。课程的难点在于数据变换方法和可视化编码方法,拟通过实验例子讲解与学生自己动手相结合方式进行讲授。(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目标,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堂讲解基本理论、概念和核心知识,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领会知识要点,实验教学训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借助可视化软件工具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和具体实践。(三)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根据教学进度和要求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通过上机实践。每一章节都有对应的思考题和上机内容,如可视化软件工具包的开发环境配置、可视化的流程设计、各章节提供的用于可视化设计和展示的例子等。(四)学习要求为有效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计算机图形学,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完整专业知识。自学时应该熟读大纲,提纲挈领地掌握数据可视化的流程和方法,随后按照大纲熟读教材,并通过课后思考题和上机实践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地反复学习。五)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数据可视化是大数据产业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环顾全球,许多国家已经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作为国家战略的关键主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下,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的数据可视化正在成为各个领域内的战略决策。因此,学习和掌握数据可视化的相关知识、方法和技术,不仅是当前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需求,还是适应未来各种互联网商业战略决策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序号章节内容讲课实验其他合计1数据可视化简介222视觉感知与视觉通道223数据处理与分析2244数据可视化基础2225时空数据可视化2466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2467高维非空间数据可视化2468层次和网络数据可视化2469跨媒体数据可视化24610可视化交互与评估2211可视化软件与工具44合计163248四、教学内容第一章数据可视化简介教学内容:概要介绍可视化简史,可视化的目标、作用和意义。对数据可视化分类,并阐述与其他学科方向的关系。重点和难点:数据可视化的目标和作用。考核要求:使学生了解可视化简史,深入理解可视化的目标、作用和意义。思考题一:举例说明数据可视化的三类通用目标。第二章视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