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入库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作为员工行为标准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展,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以下就是的物料入库管理制度,欢迎大家参考!第1条为标准物料入库的操作,确保入库物料的质量,特制定本制度。第2条凡进入本公司仓库的物料,均依本制度执行。第3条协助入库物料的验收工作。第4条安排入库物料的货位。1.本着平安、方便、节约的原那么,合理安排货位。2.安排货位时考虑物料自身的自然属性,尽力防止物料因储位不当发生霉腐、锈蚀、熔化、干裂、挥发等变化。3.尽可能缩短入库作业时间。4.以最少的仓容,储存最大限量的物料,提高仓容使用效能。第5条监视入库物料的搬运工作。1.监视搬运人将相同的物料集中起来,分批送到预先安排的货位,要做到进一批、清一批,严格防止物料互串和数量溢缺。2.一般来说,分类工作应努力争取送货单位的配合,在装车启运前,就做到数量准、批次清。3.对于批次多和批量小的入库物料,分类工作一般可由入库专员在单货核对、清点件数过程中同时进展,也可在搬运时一起进展。4.搬运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一次连续搬运到位”,力求防止入库物料在搬运途中的停顿和重复劳动。5.对有些批量大、包装整齐,送货单位又具备机械操作条件的入库物料,要争取送货单位的配合,利用托盘实行定额装载,从而提高计数准确率,缩短卸车时间,加速物料入库。第6条选择入库物料的堆码方式。入库物料主要有四种堆码方式,其优缺点如下表所示。第7条物料正式堆垛时,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物料的数量、质量已经彻底查清。2.物料包装完好,标志清楚。3.外表的玷污、尘土等都已经被去除,不影响物料的质量。4.受潮、锈蚀以及已经发生某些质量变化或质量不合格的部分,已经加工恢复或者已经剔出的另行处理,不得与合格品混杂。5.为便于机械化操作,金属材料等应该打捆的已经打捆,机电产品和仪器仪表等可集中装箱的已经装入合用的包装箱。第8条了解堆垛场地的要求。1.库内堆垛库内堆垛时,垛应该在墙基线和柱基线以外,垛底需要垫高。2.货棚内堆垛货棚需要防止雨雪渗透,货棚内的两侧或者四周必须有排水沟或管道,货棚内的地坪应该高于货棚外的地面,最好铺垫沙石并夯实。堆垛时要垫垛,一般应该垫高30~40厘米。3.露天堆垛堆垛场地应该坚实、平坦、枯燥、无积水以及杂草,场地必须高于四周地面,垛底还应该垫高40厘米,四周必须排水畅通。第9条物料堆垛时,应遵守如下根本要求。1.合理垛形必须适合物料的性能特点,不同品种、型号、规格、牌号、等级、批次、产地、单价的物料,均应该分开堆垛,以便合理保管,并要合理地确定堆垛之间的间隔和走道宽度,便于装卸、搬运和检查。垛与垛之间的间隔一般为0.5~0.8米,主要通道约为2.5~4米。2.牢固货垛必须不偏不斜、不歪不倒、不压坏底层的物料和地坪,与屋顶、梁柱、墙壁保持一定间隔,确保堆垛牢固平安。3.定量每行每层的数量力求成整数,过秤的物料不成整数时,每层应该明显分隔,标明重量,便于清点发货。4.整齐垛形有一定的规格,各个垛排列整齐有序,包装标志一律朝外。5.节约堆垛时,应考虑节省货位,提高仓库的利用率;还应考虑节省人力的要求,提高搬运人员的工作效率。第10条堆垛前的准备工作。1.计算物料的占地面积。按进货的数量、体积、重量和形状,计算货垛的占地面积、垛高,并方案好垛形。对于箱装、规格整齐划一的商品,占地面积可按以下的公式计算。占地面积=(总件数÷可堆层数)×该件物料的底面积或占地面积=总重量÷(层数×单位面积重量)其中:可堆层数=(地坪)单位面积最大负荷量÷单位面积重量单位面积重量=每件物料毛重÷该件物料的底面积在计算占地面积,确定垛高时,必须注意上层物料的重量不超过物料商品或其容器可负担的压力。整个货垛的压力不能超过地坪的容许载荷量。2.做好机械、人力、材料的准备。垛底应该清扫干净,并放上必备的垫墩、垫木等垫垛材料,如果需要密封货垛,还需要准备密封货垛的材料等。3.检查用于识别的条形码是否完好。第11条利用数据采集系统,进展到货入库清点工作,检查物料的状态。收货扫描时,如系统不承受,应及时找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