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产负债比例随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关东着我国于2000年l2月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己进入实施阶段。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商业银行无论在组织结构、行业监管、业务管理和创新等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银行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由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也是国际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为此,建立和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机制是WTO背景下提高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误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理论上源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对信贷资金内在联系中相互关联和制约的资产负债项目规定一定的比例,以此对整个信贷资金营运进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及其组合,把金融风险概率控制在最低程度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国际银行业风险控制的趋势证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控制经营风险、强化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最初是从商业银行的自觉自律性管理向前发展延伸的,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微观行为约束机制。其早期的准备金理论、真实票据理论、转换能力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及60年代后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等都是商业银行在历史环境下对银行“风险——收益”组合的最优选择。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直到19291933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之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才作为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得到加强。我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最初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在1979年至1993年问的十五年发展过程中,尽管无论是资金的供应体制还是金融机构内部的分配体制都仍然带有不同程度的“大锅饭”色彩,但人民银行逐步形成、发展了对金融机构实行比例控制的思想,并对一些重要指标进行了控制。在产权界定十分明晰的状态下,西方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经营的“三性”原则,对资产负债管理孜孜以求,所以一直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其出发点是微观基础。而我国是从宏观管理角度出发,要求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I【46】I审计与理财2oo6.7…………………,理.而且进行严格的监管,致使主体易位。这样,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并形成强烈的“我要管”意识,而是为了应付中央银行的指令而增加的一项工作。形成了外部促使的“要我管”的观念,其积极性大受影响。并且,在我国微观基础还未真正确立的条件下,宏观指标体系作为一种量化的管理方式,必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l、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核心内容的比例指标体系本身的问题,如贷款质量指标中不良贷款的计算口径问题;拆出资金指标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指标统计困难,其口径与现行的会计、统计报表口径不匹配问题等。2、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通过一定的比例指标体现出来。作为量化的管理方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虽然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但要提高商业银行的“三性”并不是仅靠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能实现,还需要其他的手段和方法予以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只有与微观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各项比例指标的实现。3、缺乏微观基础的宏观指标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容易掺和进人为因素,发展成“唯数量而数量”,不能反映经济的真实运行状态。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体制障碍首先由于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银行的信贷工作行政干预在所难免。而一个不能完全行使经营权的银行。是很难按照自身实际实施其经营计划、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时为了宏观经济目标需要,往往置商业银行的利益不顾,使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受到损害。其次,一般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基于资金“三性”原则对资产负债的自觉自主的统筹管理。但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制度下,基层银行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经营行为较多地受到上级行考核管理方式的影响。由于上级行对下级行考核方式注重于存款增量、贷款规模和银行的效益,而对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考核较少,导致商业银行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