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课标分析【课标内容】内容标准的规定: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第一部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需要达到“了解”的程度,即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变化的背景、具体内容。第二部分,“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要求学生意识到资本主义统治手段和方法的变化并未解决其固有的矛盾,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四大部分。【本课的地位】本课属于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本单元意在闸述20世纪下半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与大趋势,共有四课内容,分别是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四课内容整体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与第三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呈并列关系,共同起到了时间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的处理】本课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四个子目,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概况,展示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资本主义国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的新变化,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其中第一子目和第四子目是本课重点,需要详细展开讲述。三、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特点有一定的介绍和学习,已经初步具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认识,可以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力方面】四个子目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概念,如国家垄断资本主、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等,学生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材,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精心讲解、循循善诱,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概念,厘清各变化的具体内涵,并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认识各变化之间的关系和其实质,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情意方面】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关系的原理。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学习,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不断改革和调整会促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进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协调的一面。四、教学目标(ABCD法)目标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困境,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新变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并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目标2:通过对教材文本和教师补充资料的分析解读,学生能够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目标3:通过对国家干预经济和“福利国家”实质的分析,学生能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进行理性、客观的评判,并培养辩证地评价、认识历史事物的思维与能力。目标4: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就及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危机意识、改革思维和学习精神。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新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现象。六、教学方法策略1、教师教法:问题驱动法,材料分析法2、学生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七、教学立意/逻辑结构【教学立意】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长期和平的环境下,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如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社会的治理,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基本维持了社会稳定;在国际上加强协调,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指出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