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民营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风险大、危机多、寿命短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仅就几年来的所见所闻,重点从企业家本身如何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1、自我控制问题。多半取得成绩越多的人,自信也就多了起来,甚至变得有些自负。说起来这也很正常,但要学会控制。大多数倒闭的公司,都有着不凡的辉煌,转折点多数发生在鼎盛期,处于鼎盛期的民企负责人往往有气吞山河、无所不能的感觉,一味追求高速发展、喜欢漫无边际的多元化,不愿意在精、细、专上下功夫,因为精、细、专容易使人疲惫,短期内数字上也不显眼。像看书一样,泛读有趣,精读劳心啊,所以郑板桥老先生告诫我们要“读书求精”。你如果读上一千遍《红楼梦》,那就有可能成为俞平伯,可现实中看过《红楼梦》的人不少,而红学专家不多。甚至有些企业组织者心理防范过重,过于相信已有的经验定式,所以出危险也就很正常了。经历了创业期的中小企业,日子过的好起来了,自我感觉也越来越好,这就出现了类同的情况,所以也需要特别注意。从产品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小企业应该注意3个问题:首先要不断完善提高自己原有老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服务,多在精、细、专上下功夫,因为这是我们吃饭的基础,在总合同额里占了很大的比重,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好;其次,搞好老产品的扩展和延伸,先易后难,在技术和工艺创新难度不大的情况下,逐渐丰富其系列、规格和品种,并在相近行业不断扩展用户群;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着眼今后3--5年的发展,可以适当加大全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储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并且,完善提高、扩展延伸、全新开发这3个方面要有正确的顺序和比例关系。业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成熟的企业要学会做"减法",不要手伸得太长,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精耕细作,甚至可以说当一个企业知道不该做什么时才是真正变得成熟起来。西方经济强国的特点是专业化协作、社会化协作、国际化协作,而我们多侧重于大而全、小而全,眼睛总盯着别人怎么赚钱,却忽视了自身的能力和时机。优秀的企业总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和突出的特色。从效益的角度看,企业首先要关注资金流,其次是利润,最后才是发展速度。不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始终把追求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这无可非议,但对利润的追求必须严格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即:在遵守国家和国际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远近结合、立足长远,尽量做到企业、员工、用户、政府都满意。杜绝一切例如拖欠、克扣员工工资;用伪劣产品欺骗客户;偷漏税款等不良行为。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家必须严格控制自己,"不以恶小而为之",守法、守信、守德,这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违法乱纪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违反道德和诚信必将引起社会公众的反感,必将把企业推向毁灭的边缘。总之,学会控制自我、抵御诱惑是民营企业家的基本功。2、勇气问题。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民企,有些原始股东总感觉企业是个人的,就像自己的孩子,我可以管,你不能管。对吗?为什么不可以?毫无疑问,原始股东多半具备某些特质和诀窍,在创业初期很奏效,当形成一定规模后,我们会客观地发现,其实还欠缺许多知识和能力,短时间难以自我补偿,如果我们自己管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欠缺时,为什么不请经理人?如果我们发现股东的知识结构单一时,为什么不设法改变股权结构?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步伐时,为什么还要追求一荣俱荣?为什么不能激流勇退呢?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不也是一种不错的境界吗?如果我们发现股东们对权力的体现形式认识比较单一时,为什么不去尝试分层管理的思想?为什么不去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县官一定不如现管吗?其实在合适的时机完全可以尝试,只要我们有胆量战胜自己。高水平的企业组织者总是愿意使用水平更高的经理人,打造和建立一支自己的团队,精诚互补,和谐共赢;总是愿意不断地整合和利用多种优势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种资源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