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引言自今年3月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提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提出明确指向,对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经济增长呈下降趋势,出口实际增长明显放缓,消费增长有所下降,基建投资难以维持高增长,金融困境凸显,财政收入骤减,企业效益下滑,房地产市场调控任务艰巨。显然,短期宏观经济波动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模式如何协同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本报推出“财经媒体负责人展望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大型调查特刊,特约请百余位财经类媒体的社长(副社长)、总编辑(副总编)、经济部主任(负责人)等相关人士就当前宏观经济走势、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经济增长新动力、经济运行的亮点、急需出台和急需调整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含义等问题发表看法。限于版面,这里我们选登了有代表性的77位资深财经媒体人的观点,希望这些来自传媒一线的观察家从新闻视角对中国经济运行所作的分析,能为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参考。建立能调动全民和社会积极性的驱动创新体制王平生中国经济导报社社长2013年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复苏过程中,各种矛盾聚集、纠结在一起,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如果没有到位的国内外协调的经济政策刺激,预计发展速度将低于7%。有许多人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担忧。我国经济增长现已不能保持过去30年的高速度,增长幅度在逐步下行。主要是现有经济增长模式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条件都发生了较快变化,而国家没有及时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好的措施。第一,按国际经验、惯例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欧美经济先后出现问题后调整不及时,与新的形势难以适应。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经济增长政策是依靠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资本红利,现在都遇到了阻碍;第二,汇率政策导致未来中国出口增长动力减退;第三,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力、资本投入效力下降;第四,资源在过去30年里被大量消耗,而依靠高科技新技术进步缺少活力;第五,目前采取的高财政、高税收政策对中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十分不利,导致实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生存发展,实体企业的空心化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不合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可以说,2013年中国面临十分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目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不进则退。今后保持经济增长要采取的几大措施:一是靠创新,靠政策和技术创新,必须采取新的能调动全民和社会积极性的驱动创新体制,而不是延用以国家或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二是靠发展稳固的农村经济基础,力争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十连增、多年增,要扩大优质、健康农产品的保障供应,为新一轮的经济加速增长提供强大支持。三是建立、扶持实体经济来提高效益,制定得以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真正为实体企业减税。四是从市场管理上刺激消费,从节能减排上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水皮华夏时报总编辑中国经济今年以来最大的亮点就是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进入爆发期,虽然对于GDP的贡献微不足道,但是却反映了中国社会进入小康阶段之后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成为一种刚性需求,软实力也是一种实力。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什么通胀,而是通缩的压力和经济转型,产能严重过剩之下的转型必然要付出经济增速减缓的代价,通缩就是一种表现,PPI和PMI连续走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现行的货币政策非常被动,原因在于国内和国际的脱节,人民币必须加快国际化进程,利率差和汇率差必须尽快消灭,否则就是“双轨制”,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以改革红利刺激经济活力的思路是对的,央企的金融化、资源化、集权化不是长久之计,城镇化是出路,但要强调自发,应尽快明确中央城镇化发展规划,正视房地产在这个过程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调整土地出让政策,减少行政干预,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实际上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房产税名不正言不顺,对国民财富征税是重大决策,不可盲动,而且在经济低速之际,任何增税措施都是不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