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三同调研报告为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向深入,根据酉阳教工委【2011】38号文件《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三进三同”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县教育系统正在广泛开展“三进三同”和“结穷亲”活动。我校积极响XX县区教委与教管中心号召,在对口扶贫的柏乡村开展了“三进三同”和“结穷亲”活动。全校教师作为此次活动的主体,率先垂范,认真实践,面向基层,住进农户,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此次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增强党性锻炼、密切联系群众、扶贫济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的。一、柏乡村基本概况柏乡村位于龙潭西北部,是酉阳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也是酉阳新城开发村。现辖区面积5.2平方公里,现有1021户共2863人,耕地面积2410亩,社区居委会下设6个居民小组,社区党委共有党员374人,下设4个党支部。社区交通便利,,与319国道毗邻,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二、柏乡村情况分析(一)经济发展状况柏乡村虽有2000多人口,仍以农业为主。从农业角度来说,一是经济结构总体比较单一,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二是生猪、畜禽仍以家庭养殖为主。该村农民青壮年基本在外打工,劳务输出人员主要分布在福建、广州等地,主要从事建筑、玩具、制衣等行业,外出方式主要是自发的、松散的。除劳务收入外,粮食和经济作物销售、生猪和畜禽是另外主要收入。(二)组织运转情况村“两委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干部的待遇较低,但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冲锋在前,没有真正的休息日、节假日。群众对社区干部作风满意率85%以上。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第1页共14页对落实农村政策满意占90%。村上情况基本稳定。(三)事业发展情况村设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99%。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由计生助理员专人负责,对社区进行党员培训、群众培训、向群众发布党和国家信息、致富信息起了很好的作用。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模糊认识是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但农民在迈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仍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全面小康,心中无谱。据初步调查,至少有一半以上农民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自己力所能及的致富之路。他们对全面小康一没恰当规划,二没自己主见,三没足够信心。二是发家致富,力不从心。当然,绝大多数农民总是希望自己早富、快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没有任何技术特长,只能是望富兴叹。(二)小农经济意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在与多数农户谈话中了解到,他们都对目前所处的现状感到比较满意,认为现在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很满足了,至于在此基础上有什么更高更好的追求,对早一点过上小康生活则是茫然的和无所作为的。由于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把自己首先定位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水平上,因此,生产上就永远停留在满足于小农经济模式上,年复一年地在这个模式中循环运行。这就从根本上不能挣脱小农经济对他们的约束,不能使他们大胆地勇敢地冲破这个制约去搏击市场经济的大潮。由于小农经济意识,导致农民的思想局部性和狭隘的地方主义、家族主义往往引发农民个人之间和农村群体之间的矛盾。(三)信息闭塞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虽然,外出打工的家庭很多都配备了手机,很多家庭有电视,但由于一是手机使用愈多话费就越多,二是电视台数不多、信号不好,三是农村家庭基本没报纸,四是基本没电脑等,导第2页共14页致农村信息闭塞,很多农民不了解党和国家政策,不知致富信息,成为新时期的文盲。因此,从这些点来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四)缺乏农村实用技术,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延缓器通过调查了解到,青年农民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在家从事农业劳作的多是老年人、妇女,他们大多采取“老把式”的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锄头、爬梳、镰刀、扁担、箩筐是主要生产工具,按照传统经验,缺乏农村实用技术和农业科学知识。即使有很少部分青壮年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