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幸福理念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安徽省定远中学课题组(2014年10月22日)一、研究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如何将幸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使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在高中学习阶段能够通过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好地获取知识,获取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依然能获得幸福的方法,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此项研究的目标就是,把幸福教育贯穿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让学生更加幸福成长。二、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曾指出:“心理学这一学科对于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对于积极方面的研究成功,它向我们大家展现了人类的短处,他的缺点,他的过失,但却极少的谈到他的潜能,他的长处,他所拥有的某种实际愿望或是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学是自愿固步自封的,让自己仅限于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与心理学这种传统倾向相一致,现实中人们也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关注学生群体中的各种各样的消极心理现象,侧重于对它们的外在干预和管控,而较少注重或花气力对大学生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正面教育和培养。2、美国心理学家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3、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幸福心理学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尤其在中国,可以说它是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并顺应新时代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需求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心理学的研究在此之前多侧重于消极心理学,如病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其目的在于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上,但是,没有心理疾病并不等于心理的完全健康,人类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更高层次的追求。幸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关注人类的生存质量,致力于研究人的幸福生活,研究精神品质,指导人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以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24、幸福心理学的积极转向,幸福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研究幸福心理的学问。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兴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从而直接推动了现代幸福心理这一门科学研究的形成与探索热潮。幸福心理学认为,幸福是每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追求幸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权利。在这个现实感不断增强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奋斗追求幸福。然而,归根结底到底什么是幸福和幸福感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幸福感,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法和态度去追求幸福并获得幸福。由此可见幸福感的主观性很强,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说来,幸福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对其当下生存状态及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是人的个性化感受。每一个人都因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而精彩,幸福也正因个体存在的独特性而表现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依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肯定性,整体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其它方面的全面主观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的精神状态。5、我校办学理念:让学生成长并快乐着,让教师进步并幸福着,让学校发展并和谐着。三、研究内容围绕“基于幸福理念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这个主题,对下列问题展开研究:一、研究分析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调查分析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2、研究分析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二、研究分析高中三个阶段学生获取幸福成长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1、研究高一阶段学生获取幸福成长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⑴幸福心理与情感⑵幸福心理与需要⑶幸福心理与认知⑷幸福心理与行为2、研究高二阶段学生获取幸福成长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⑴幸福心理与情感⑵幸福心理与需要⑶幸福心理与认知⑷幸福心理与行为3、研究高三阶段学生获取幸福成长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⑴幸福心理与情感⑵幸福心理与需要⑶幸福心理与认知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