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吉林三支一扶考试试题(回忆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后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1.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强调:“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下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句中与讲话蕴含哲理相同的是()。A.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C.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D.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句话的主要哲学理论依据在于()。A.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C.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D.对立统一规律3.拉美特利提出了“人是机器”的哲学观点。这一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4.下列每组成语中蕴含哲理相同的是()。A.物极必反全力以赴B.揠苗助长欲盖弥彰C.瞒天过海声东击西D.审时度势胸有成竹5.有人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说明()。A.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B.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C.实践对于认识具有检验的作用D.意识能够控制人的行动6.“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蕴含着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哲理。下列诗句中与之哲理相同的是()。A.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7.我们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张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自我要求,都在着重强调()。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量变必然会引发质变C.矛盾的特殊性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8.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气候带北移。我国中原地区农民原来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秋分种麦正当时”农谚,已经转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这说明()。A.自然规律会随着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B.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决定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认识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本身并无正确与错误之分9.在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履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是()。A.交付房东房租2万元B.在商场现场购买某款手表1.8万元C.购买某款轿车,合同约定价格为30万元D.按购房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60万元10.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进行的生产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价值补偿问题B.劳动补偿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D.实物补偿问题11.下列用典所蕴含的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坚定理想信念B.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重本抑末、重视开端C.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大无畏无私奉献精神D.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2.港珠澳大桥架起“中国跨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飞出“中国高度”、京张高铁跑出“中国速度”,一系列大国工程横空出世:“神舟”飞天、“北斗”联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天眼”巡天……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力引擎。这一切有力诠释了()。A.创新驱动发展B.区域联动发展C.行业协调发展D.生态绿色发展13.“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下列文章中冲破精神桎梏、引发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从而揭开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A.《论十大关系》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C.《庶民的胜利》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4.这是一场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现代战争,经历了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最终的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场现代战争是()。A.抗美援朝战争B.中印战争C.中越战争D.抗日战争15.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并享有自治权。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A.实施群体不同B.社会制度不同C.主要作用不同D.享受权利不同16.2022-2023年某市政府计划改造4.5万户棚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