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诗歌鉴赏第33课时诗歌的内容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能力目标掌握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的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评价诗歌内容。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诗歌、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教学要点了解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的方法。三、教学难点掌握并熟练运用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的方法技巧,准确理解评价诗歌内容。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明确考纲明确考纲: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的体察、阐发与评价阅读了解考纲。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考题导引展示高考例题:1.(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1.独立完成高考典型例题2.小组交流答案3.展示答案4.总结纠错以近年北京市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此词的意思和注释,不难知道,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C说是“作者空对流泉”,发抒对醉翁的思念之情的说法不准确。【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答案】《醉翁操》的上阕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阙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不光要读懂题中诗句的意思及其所蕴含的感情,还要回忆学过的《醉翁亭记》所蕴含的感情,然后再两相比较。【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答案】B【解析】应为突出卖饼儿起得早。(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