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时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山东考纲】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提示】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背景(2)爆发(3)影响2.罗斯福新政(1)背景(2)指导思想:国家全面干预经济。(3)措施(4)核心: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6)影响3.凯恩斯主义(1)背景: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使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受到质疑。(2)内容(3)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它的提出被称为“凯恩斯革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方式(3)评价2.“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2)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投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3)评价3.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3)影响: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经营者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4.福利国家的出现1(1)基础:战后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2)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3)种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4)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5)实质:是由国家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6)影响5.20世纪70年代的新变化(1)原因: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2)表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1.1923~1933年经济大危机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两条道路:美国的民主政治;德日的法西斯道路。三大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四大表现:银行倒闭;工商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增加。2.罗斯福新政可归纳为“三新”新理论:凯恩斯主义。新模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新起点: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所以开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体制改革,目的是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适应发展形势和缓和矛盾。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的根本动力。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可归纳为三“新”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形式:不同国家,一个国家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形式。新成就:进入“黄金时期”。2.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二、三”一条线索:资本主义国家运行机制的调整。两个关键:市场的调节和国家的干预。三个阶段:大危机前自由放任的政策;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福利制度一方面,福利制度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刺激了社会消费,稳定了国家政局。另一2方面,庞大的福利开支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变化的原因:生产力的推动;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吸收、借鉴;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2)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近五年高考命题角度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