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板块珍爱生命一、板块教学要求:(一)板块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4、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5、学生学会在交谈中捕捉信息,找出重点,理清关系,了解对方。(二)板块内容本板块共分为二个专题,即“精神支柱”、“生命之歌”。二、“精神支柱”专题教学要求(一)、专题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1.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1.2.学习把握散文的思想脉络;1.3.能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体味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1.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2.过程和方法2.1.学生通过阅读小说,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2.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1.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3.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二)、专题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生命、亲情的感悟;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理解情节线索的作用三、专题内容简介《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四、课时安排共2课时。《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各一课时。我与地坛一、教学目标: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二、学习重、难点: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2、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3、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走近“大师”(一)走进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二)走进时代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设计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祇室”和拜台。“皇祇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