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栟茶中学2013年高三历史考前赢分30天第15天考试说明专题15——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革命在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占主要导地位、掌握全部政权机关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另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回到俄国后发表的演说。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了武装起义,攻打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拉开总攻的序幕。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告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大会还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②在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③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凡16—50岁的公民,都必须参加劳动。(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喀郎斯塔得发生海军基地发生兵变。(3)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A.内容:①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②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③商业贸易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制度上,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B.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到1925年,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1工人农民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3.“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A.表现: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B.评价: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农业改革上,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在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A.主要内容: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但难以奏效,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后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国内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B.后果: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