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栟茶中学2013年高三历史考前赢分30天第02天考试说明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代“二牛抬杠”耦犁。(2)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自此两千多年中国社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小自耕农有很少的土地。北魏、到唐朝前期,还实行过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3)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主要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上: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商周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设置工官,组织和管理手工业生产。“工官”制度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规模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等。(2)纺织、冶金和陶瓷手工业的主要成就:A.纺织业:原始社会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商代有发展;汉朝丝绸之路,丝绸远销到罗马;明朝以后,丝织业更加发达。B.冶炼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铜器,商周青铜器铸造多,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其中有名的是商朝司母戊鼎。战国时铁器大量使用,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C.陶瓷业:原始陶瓷(商代到东汉,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出现青瓷,唐朝有青瓷、白瓷,宋代名窑很多,景德镇是几代名窑。明清时期出现彩瓷。(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在许多方面成就辉煌。3.商业(1)“市”的形成与发展: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严格。唐代农村集市(“草市”)有了发展。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坊市界限,城乡界限)和时1间上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2)主要的商业城市: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出现商业集中的现象。西汉长安为全国著名的商业中心。唐代著名商业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宋代主要有汴京(开封)。明清有名的有苏州。(3)著名的商帮:晋商和徽商。(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4.主要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开始: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消极性: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2)海禁政策: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影响: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但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闭关自守。2补差纠错1.符合右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图略)A.西周B.西汉C.晋D.宋2.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解题规范1.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2.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