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栟茶中学2013年高三历史考前赢分30天第25天改革回眸——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梭伦改革时间:前594年背景——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内忧:平面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激化、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外患:梅加腊占萨拉米斯岛,统治者腐朽无能,民族危机加剧,人物: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内容——经济:①解负令;②解决土地问题;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政治:①确立财产等级制度,②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建立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公民最高司法机构陪审法庭)。结果成功。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措施全面;改革者的努力与意志。性质:奴隶主阶级改革。作用——积极:①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利雅典的振兴富强;②消除了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广大平民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权利,奠定城邦民主政治基础;③打破世袭特权,确保公民权力;消极:下层民众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存续,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特点:侧重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折中色彩;触及土地问题;调整旧的生产关系;维护奴隶主利益。商鞅变法时间:前356-前338年背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⑴总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重要时期①政治:王室衰微,争霸兼并改革,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出现;②经济: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③军事:战争频繁;④思想文化:民间办学,打破学在官府,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最合乎社会发展的需求;⑵秦国:①机遇:晋一分三,力量大为削弱,士人建功立业②条件:君权集中,认同法家,民风朴武⑶人物: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内容——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严格户籍,连坐法;行县制;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制;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订秦律;风俗:禁父子兄弟同居;一夫一妻小家庭。结果成功。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者的坚强意志;秦孝公的有力支持;措施全面且彻底。性质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作用——积极:①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②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③军事上提高战斗力④为秦国富强和统一全国奠基;消极:重农抑商,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和压迫;未与旧风俗划界。特点:内容全面且彻底;侧重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封建化改革;领导者是新兴地主阶级;核心“重农”“法治”;为期长久,影响深远。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不同:梭伦:崇尚中庸、公正(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手段温和,限制贵族特权。商鞅: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不畏权贵,严刑峻法,废除贵族特权。补差纠错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2解题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梭伦材料二500斗级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骑士级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双牛级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