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新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讲读课)《我的空中楼阁》《故都的秋》一.学习目标:1.在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诵读课文,认真体会文中描绘的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认真感受作者直接抒怀时的心意、情怀。2.注意课文的文眼,更要认真领会,并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二.关于课文:1.关于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南洋参加抗日斗争。1945、9、流亡到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以游记著称。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郁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2.文章的结构:全文14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总起第二部分(3—12)分写第三部分(13—14)总括3.本文的线索:作者以对秋天的不同感受为线索也就是以情为线索。4.重难点分析:(1)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色是冷的“灰”。声是寥落,感觉是冷的。从而表现了“清”、“静”、“悲凉”的特色。写到故都的“人”在这秋色中,也体现了秋的三个特点:他们的行动是清闲的,他们的语调是平静的,他们的感叹是悲秋的。有人认为这过于流露出了作者忧虑、冷落的伤感。对此问题,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就会认识到作者在文中渗透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离开故都三年之久,现实给他带来了无尽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是不难理解的。所以作者借写景来抒发当时这种“情”,做到情景巧妙结合,藏情于景,以景显情。作者之所以不写北京那么多景点,单单写“秋晨天空训鸽之声”,写“槐树落蕊”、“秋蝉残鸣”、“秋雨淋人”这样的景色,目的就在于此。(2)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细细品味作者怎样在写景中融入了深沉、细腻的感受、情思。文章抓住故都秋三方面特点来写秋,它不是对这三方面分别描写,而是选择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描写和刻画的。例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都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中,“特别”—词点明作者情有独钟,表明“清”、“静”、“悲凉”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3)借景抒情的文章,如何能做到情与景巧妙的结合?很重要的一条要细心地观察景物,把握住能使情和景结合的有特征的描写对象。本文描写的客观景物,无不带有主观的色彩——个人的心情。客观与主观天衣无缝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的空中楼阁》一.学习目标:1.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艺术手法运用的巧妙,把握作者的“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2.细腻感受并赏析本文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3.领略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怀。二.重点、难点:(一)课文重点:1.品味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1)文章注重节奏的轻重缓急,突出语言的音乐美。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别致出色”等,以舒缓的节奏,对称的语句写出景物的特点,值得品味。(2)文章语言着力于奇特的想象,精巧的比喻,极富文采。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一点情调。”这段文字透过奇异精巧的比喻,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情韵的画卷。本文比喻所比的是一组组的群体意象,既重形似,更重意蕴,着意于抒写自己的理想、心胸、情趣,有强烈的效果。(3)文章中文句的语序变化显现语言的清新、优美。如“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又如“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2.领悟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是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但未明确写出,而是把整个“意”(立意)贯穿于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中。文中的绿树、花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