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帝国本章主要内容从传统的教学内容布置来看,秦汉帝国当包括秦朝、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朝代,但本课程将新朝和东汉移到下一章。因此本章述是秦朝和西汉的历史,从前221年到公元8年二百来年的历史。秦朝享国十五年,历史虽短,地位却重要,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世王朝的基本体制。文字的统一,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焚书坑儒的文化政策,也为历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开了先河。秦始皇一系列拓边政策取得巨大效果之后所确立的王朝版图,奠定了历代王朝的疆域基础。秦末所发生的陈胜、吴广起义,也开辟了民众反抗暴政的武装斗争形式。西汉延续着秦朝的诸多规制,而皇权专制继续加强,具体表现在:武帝时期的内外朝之分立、尚书机构的扩大、察举征辟制度的确立和监察制度的完善,主导意识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观念的形成等等。西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政策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等等,都是本章极为重要的内容。本章重点与难点对秦朝所创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理解,楚汉战争以及汉初分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内涵、西汉政治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社会主导意识的嬗变、中央与关系的关系、中朝制以及外戚专权的形成等等,皆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拟采用的技术手段一以文献说明制度的演变;二以考古发现证明秦汉某些措施的施行情况;以视频方式大信息地介绍相关的历史。第一节“大一统”帝制的确立六国统一固然成于嬴政之手,决非一人之功。秦国民杂西戎,民风强悍。各国民间经济状况而言,愈东愈富庶,愈西愈贫穷。制度变革更给秦国士卒带来由物质刺激引发的活力。各种综合的努力结出硕果。一、秦统一六国六世余烈。商鞅变法成功,秦国自此强盛。“合纵连横”军事外交形势。1范雎之“远交而近攻”。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之功业。郑国渠与秦王政纳谏用贤。秦王政遣将调兵,挥师东进,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于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二、大一统帝国体制的确立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的秦制与前此的“封建制”最大的不同,有二点: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世袭分封建国制代之以郡县制,二是废除世卿世禄的贵族制,代之以中央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最能体现帝制的是,皇帝掌握有强大的军队。从秦始皇陵侧兵马俑坑已有发掘看得出,车、步、骑兵混合编制的秦军,规模浩大,军容整齐。帝制正是依仗强大的军队来维持对全国的集权统治。随分封制(封国)的取消,与国家军队平行的地方贵族兵制遂告终结。法律上,皇帝以外任何个人都无权拥有独立的军队。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正式宣告封建贵族地方分权制历史结束。秦始皇崇尚法家。秦对六国贵族及其地方势力的打击极为严厉。对武力的迷信,胜利又来得如此遽然,使秦始皇对下列形势显然估计不足:一个旧制度的结束、一种社会势力的历史性消亡,将是缓慢渐行的,即使在其支持它的政权失去后,仍会有很长的惯性滑动过程。军事的胜利只能解决政权转移易手的问题。新制度必须在建设中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生活,才得以真正巩固下来,为全社会所认同。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交通。“令黔首自实田”。继续推行军功爵。统一思想,确立意识形态的权威。加强军事扩展和防御。灵渠。后世史家多指斥秦的横暴无道,不能公正评价秦统一的历史功绩。太史公在《六国年表》:“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帝在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2第二节秦的暴政与第一次农民起义一、秦何以短促而亡?秦始皇自称帝第二年起,几乎年年在外巡游。秦之速亡,并非仅“残暴”二字所能概括。大抵行事太急,超越社会所能负荷的程度,是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十余年间大兴土木,修筑宫殿、陵墓规模之大,常为后世史家所诟病。咸阳宫。阿房宫、骊山陵。秦统一后防匈奴、戌长城30万人、戌守五岭50万人,修骊山墓70万人,修馳道、军事运输估计也近50万。以上数项合计动用壮丁200万人。是时秦全国人口估计为2000余万。征发劳动力竟达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占全国男子(未成丁者亦计在内)总数的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