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现代散文选读《绝地之音》教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绝地”、绝唱‘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2、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归纳大意。二、重点难点通过整体把握,体会绝地之音给作者心灵带来的巨大震撼及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三、学法指导1、先归纳每一段大意,再进行整合,进而归纳出各个部分的大意。2、根据文章中有关捕获绝地之音后的感受的内容分析“绝地”、“绝唱”的内涵及二者的联系(第5段最后,第10段等)3、在诵读时碰到读不准的字及时做一下记号,读完后,查字典注上正确读音。四、知识链接马步升:五、学习过程(一)加点字注音1.踟躇()2.恹()3.骨髓()4.朔风()5.攫住()6.怨懑()7.干涸()8.憩息()9.挟着()10.撩拨()(二)解释下列词语1、大相径庭:2、轻描淡写:3、刻骨铭心:(三)整体把握第一部分(1):绝地之音第二部分(2—5):绝地之音第一层(2-4)曲折向绝地;第二层(5)绝地闻绝调第三部分(6—8):绝地之音第四部分(9—10):绝地之音六、合作探究如何理解“绝地”“绝唱”的内涵?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选做题)答:绝地,指人类生活的,无论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块平地,还是几年后所闯入的“与生命无缘的荒漠”,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生活的。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七、预习下面导学案内容(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鉴赏课文,感受本文的艺术魅力。2、归纳文章的主旨,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二、重点难点1、作者独特的人性感悟。2、出奇的选材,巧妙的构思。三、学法指导归纳写作特点,一般从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入手。四、学习过程(一)朗读、合作、交流1、(第1段)为什么作者“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一次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答:作者要强调的是的震撼,和他对感受,而不是注重具体形态的描绘。因此即便是不同的描绘“也常使对方”。2、(第2-6段)为什么作者的心“被强烈地震撼着”?答:(1)“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2)“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因高而置险,因险而置塞,因沟而开堑,因堑而起垒,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正是黄土林的和、长城的和给作者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3、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自己和导师赶赴营盘梁途中的经历?突出了营盘梁怎样的特点?答:作者先写“在熹微的晨光里,已能清楚地看见营盘梁的一切”,“似乎迈出一大步就可站在营盘梁上”,但实际上作者他们却“七绕八绕,历经艰难,费尽气力”,“才绕至营盘梁的脚下”。然后写爬山的经过。“陡直的山坡连羊肠小道也无一条”,就在这样的绝地,作者仍然“在无路处寻路,在陡崖中寻找立足之地”,甚至险要到作者自己说“我的脚印,今生今世以至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脚印与之重叠”。这才攀上了山顶。作者写途中的,表现地势的;写上山时,表现山峰的。作者极力突出,就是为了凸显黄土林的特点,这里本身就可以称为“绝地”。4、作者登上山顶后,发现营盘梁是个怎样的城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表达了对古代文明,古代历史的之情。5、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写这个平地,这又是一块怎样的平地?答:在“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中,“只有一块平地”。而这块平地是由三把“水刀”切割而成,“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确实是一种。以至于“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就可能坠落。作者的心因此也跟着“跳起来”。这块平地,可以称之为是。6、作者在绝地听到了怎样的绝唱?答:“”7、作者为什么说“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