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合与分的历史运动: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本章主要内容从公元25年东汉建国,到隋589年再度重建大一统王朝,中间三国分立91年,十六国、东晋分裂至隋大一统,分裂长达285年。在550多年里,分裂时期竟占去了三分之二时间。这是帝国成立以来分合合分最剧烈的历史时段。王莽“新政”失败,绿林赤眉起义继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中央集权,释放奴婢,假民公田,以恢复生产,安定社会,号称“中兴”。在西汉豪强地主一百年多长足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世族地主,其中有些人世代为官,自立门第,广占田地,以自给自足的田庄为主要经营形式,役使依附性很强的部曲,国家自耕农经济严重萎缩,种下日后地方分裂的祸根。东汉一代中央政权对世族、外戚多妥协迁就,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擅权,统治高层分崩离析。因官僚、士人联合抨击宦官专权,引起二次“党锢之祸”,内争中丧失控制全局的能力。公元184年,爆发黄巾农民大起义,世族割据势力趁势而起,逐渐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大一统帝国成立后遭遇到第一次全国性的分裂的形势,西晋短暂统一也无济于事,直至隋唐再度大一统。造成这一时期多次分裂的社会根源,一是统治阶层结构的变化。由于社会上逐渐形成宗法性、闭塞性和割据倾向很强的门阀世族势力,导致中央对地方权力控制系统的失衡。最高统治层的内乱往往为地方分裂提供机遇,打开通道。二是北方少数族的活跃及频繁南下,王朝对周边控制能力的削弱,激烈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更是造成全国性分裂的重要原因。尽管中原地区战乱不息,北方经济迭遭破坏,而江南和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则得到前所未有之大开发。民族间的矛盾和对抗虽然给各族民众带来伤害,但也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由周边大量迁入的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过程中,逐步接受了以儒家为核心内容的汉族传统文化,在政治经济生活、礼仪习俗、学术思想等方面实现了汉化。汉民族也吸收了各少数民族和域外传入的各种文化因素,从而使以汉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明提到进一步发展。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阐明中国历史发展中统一与分裂的辩证发展关系、天下分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民族对抗与民族融合的关系。本章的难点是为何东汉时期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统一帝国的分裂?世家大族如何演化成门阀政治?分裂时期诸种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民族的融合与本民族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本章的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本章内容复杂,枝蔓甚多,尤其是三国历史和十六国历史极为复杂。因此,本章应抓住三条1线索:合与分的辩证关系、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对抗与融合。对于枝蔓纷繁的部份,采用多媒体教学。重要理论和重要史实由主讲教师精细讲述。第一节东汉政权与豪强大族东汉,从建武元年(25)刘秀(汉光武帝)称帝,至延康六年(220)曹丕称帝止,共历12帝,196年。都洛阳。一、从王莽“新政”到光武“中兴”西汉至武帝时“盛极而衰”,在各方面都有衰微趋乱的迹象。霍光专权。尽管霍光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武帝内行奢侈、多事四夷之后,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昭宣两代犹称“中兴”,实际也只是维持苟安,并无积极措施改善社会问题。百多年来积累的豪强恣意横行、农民流离失业的情况积重难返。土地兼并与奴婢问题,成为社会危机的死结。霍光将己女立为昭帝皇后,秉政时又自领尚书,任用年老无气或自己的亲信为丞相,政治悉由宫中而出,开了外戚专权的恶劣先例。王莽便是踏着他的足迹,将西汉废除。故旧史有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宦官之说。王莽新政。王莽此人,历来史家褒贬不一。不管怎样,他的改革、他的“新政”,都反映西汉以来积累的严重社会问题已不能不解决,主要集中于土地兼并以及由此蘖生的奴婢问题。然而试图再恢复周代土地王有制,以及在不正本清源的情况下用行政命令取消奴婢,终究可笑。另一方面又再度使用行政手段统制盐铁等市场交易,肆意擅改币制、官制、地名,更是乱上添乱。王莽“新政”的失败,说明西汉以来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实在是体制造成的;体制不变,任何改革都不有成效。王莽的复古色彩只是给这场“新政”平添了许多闹剧的成分。光武帝刘秀在社会混乱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