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三中学2014高中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词中景物的描写方法,品味意象,感悟词中优美阔大的意境。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写作背景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感知诗词的情感基调。二、合作探究1、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了什么?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给我们透露了哪些信息?3、面对这生机勃勃的秋景,作者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这一“怅”一“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4、下片中,“忆”是一个领字,那么作者回忆了什么样的峥嵘岁月?5、“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三、展示反馈1、明确:①上片主要写景;②下片追忆往事,抒发作者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2、明确:点明了作者“独立”的时间和地点。这几句句式倒装。正常语序为“寒秋(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3、明确:作者借生机勃勃的秋景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寄寓了自己乐观、热烈、积极奋斗的革命激情。一个“怅”字,写出作者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他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谁来主宰祖国命运和民族未来的问题。这里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4、忆:峥嵘岁月革命盛景5、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远大抱负,他们在革命浪潮中乘风破浪,充满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四、精讲点拨1、在词的上片,“看”是一个“领字”,统领以下哪几句?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教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明确:板书:山——红林——染绚丽多彩江——碧虽为寒秋看舸——争却无寒意鹰——击生机勃勃鱼——翔“万”写出山之多;“遍”描写了红枫满山的景色;“漫”写出了湘江水的溢满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染”这个动词化动态为静态,写出“万山”好像被红枫染过一样;“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用“翔”而不用“游”,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一样,自由自在,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诗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秋水共长天一色”。五、巩固提高1、背诵全诗。2、默写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