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高一学科地理版本人教实验版内容标题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编稿老师赵铭【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二、学习目标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掌握)2、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了解)3、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掌握)4、四季的划分方法(了解)三、重点难点讲解重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知识点一:地球公转与季节1、黄赤交角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重点)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26′,最南到达南纬23°26′。第1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举例:2、昼夜长短变化(重点、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的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第2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重点)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强;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综上所述,除赤道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A、“四立法”立春-春的开始立夏-夏的开始立秋-秋的开始立冬-冬天的开始时间与自然景观不符,没有被延续。B、“二分二至法”春分-春的开始夏至-夏的开始秋分-秋的开始冬至-冬天的开始时间与自然景观不符,没有被延续。C、按月份划分四季第3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3、4、5、春季6、7、8、夏季9、10、11秋季12、1、2冬季知识点二: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一致,它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垂直,它的传播速度较慢,并且只能通过固态传播。因此当地震爆发时,纵波先到达地面使地面先上下颠簸,然后横波到达地面,使地面左右摇晃。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2、地球的外部圈层(重点)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第4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