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多重耐药菌MDRO院感防控制度第一篇:八多重耐药菌MDRO院感防控制度三基考核(院感部分)复习资料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3、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有明显溢出污染•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4、感染(污秽)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二、围手术期长时间预防用药的危害:1、增加CD(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性2、增加耐药菌危险性3、增加ADR(药物不良反应)4、增加MRSA机会5、感染/定植6、增加费用三、置导尿管的感染预防要点(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6)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四、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一)严格管理感染源(二)切断医院感染途径((三)保护易感宿主。感染在医疗机构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染源、微生物的感染途径和易感宿主。隔离预防是针对感染传播的上述环节而制定的。隔离预防分为: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五、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根据国务院关于《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垃圾、病理性垃圾、损伤性垃圾、药物性垃圾、化学性垃圾。(一)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5、废弃的血液、血清。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1、医用针头、缝合针。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可疑致癌性药物,免疫抑制剂。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加强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工作,针对各地在医疗废物分类中存在的理解方面的差异,现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属于医疗废物。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下发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规定,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不论是否剪除针头,是否被病人体液、血液、排泄物污染,均属于医疗废物,均应作为医疗废物进行管理。2、使用后的输液瓶不属于医疗废物。使用后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但这类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