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头颈(tóujǐng)外科学名词解释1、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jìngmài)无瓣膜,血液可以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成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2、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dòngmài)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从。该区即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3、中鼻甲基板:中鼻甲后部向后延伸,其附着(fùzhuó)出逐渐发生方位的改变,由前部的前后位转向外侧附着在鼻腔外侧壁的后部,使中鼻甲的后附着部呈从前上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这部分中鼻甲称为中鼻甲基板。4、窦口鼻窦复合体(OCM):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bíjiǎ),钩突,筛泡,半月板,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为窦口鼻窦复合体。5、利特尔动脉从: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从,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6、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7钩突: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隆起。8、鼻阈: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也称鼻内孔,一般所指鼻腔是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9、鼻疖: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致病菌。多因挖鼻、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所致,也可继发于鼻前庭炎。10、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为特征。11、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鼻、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为其主要特点。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12、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粘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13、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14、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功能。即通过小范围或局限性手术解除广泛的鼻窦阻塞性病变。15、腺样体:顶部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汇聚,呈橘瓣状称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16、咽后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下至上纵隔,相当于第1、2胸椎平面,在中线处被咽缝将其分为左右两侧,且互不相通。每侧咽后间隙中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17、咽旁隙:又称咽侧间隙或咽颌间隙,位于咽外侧壁和翼内肌筋膜之间,与咽后隙仅一薄层筋膜相隔,左右各一,形如锥体。锥底上至颅底,锥尖向下达舌骨。18、咽淋巴环: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咽淋巴环。主要由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内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不交通,自成一环称为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19、腺样体肥大:正常生理情况下,儿童6~7岁时腺样体发育为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到成年则基本消失,若腺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相应症状称为腺样体增殖或腺样体肥大。20、腺样体面容: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fāyù),上颌骨变长,颚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21、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zǔzhī)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多见于成年人。2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tōngqì)综合征(OSAHS):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征。23、呼吸暂停:是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qìliú)消失≥10秒。呼吸(hūxī)暂停分为中枢性、阻塞性和混合型呼吸暂停。24、中枢性呼吸暂停:是指无呼吸驱动的呼吸暂停,呼吸暂停发生时口鼻无气流,同时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