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止血药问题汇总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我们一般不使用止血药物,除非有出、凝血方面的问题。原因主要如下:1、围手术期患者活动少,大多卧床休息,本身就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患者卧床期间使用止血药物更加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肺栓塞。2、术中止血是否彻底才是最最关键的。我们医院的骨科医生在做膝关节和髋关节手术后不但不用止血药物,还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每一个手术前都要对患者查凝血功能,只有凝血功能正常才能手术,除非急诊抢救性手术,对于术前凝血功能正常的病人,只要不是术中失血太多,他术后凝血功能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的,甚至有的病人由于手术的应激造成凝血因子的释放,会造成术后凝血机制更高,所以对于围术期我们不主张用止血药的。止血药分类出血性疾病可分为三类:血管因素异常:包括血管本身异常和血管外因素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管本身异常:过敏性紫癜、VC缺乏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外异常:老年性紫癜、高胱氨酸尿症血小板异常:包括血小板数量改变和黏附、聚集、释放效应等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数量改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及血小板增多症功能障碍:血小板无力症、巨型血小板病。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和后天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血友病甲(缺乏VIII因子)和血友病乙(缺乏IX因子)后天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所致的出血凝血步骤:(1)、在血管或组织损伤后,经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递变而形成因子Xa(2)、Xa与Ca离子、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的作用下,使凝血酶原(因子II)变成凝血酶(IIa)(3)、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因子I)变成可溶性纤维蛋白,继而在VIIIa作用下成为难溶性的纤维蛋白,产生凝血块而止血。(4)、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酶作用下,变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溶解。分类1.影响某些凝血因子活性:代表药物:维生素K凝血因子FII、FVII、FIX、FX的生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故它们又称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维生素K包括K1,K2,K3,K4,前两者为天然维生素,脂溶性,其吸收有赖于胆汁的正常分泌,后两者为人工合成品,水溶性,不依赖与胆汁。K1在绿色植物与动物肝脏中含量丰富,K2主要有肠道细菌合成。K1又名叶绿醌,K2甲基萘醌类,K3为亚硫酸氢钠甲萘醌,K4为甲萘氢醌。VK1、2、3、4区别维生素K1注射液和维生素K3注射液的几点区别维生素K为什么有K1、K2、K3、和K4之分?维生素K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当患者因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而发生的严重出血,短期应用本品不能立即生效,可先静脉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或新鲜血。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及PT时间延长,用VK治疗无效(肝素抗凝作用机制:1、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与抗凝血酶III(AT-III)结合2、干扰凝血酶的作用3干扰凝血酶对因子XIII的激活4防止血小板聚集和破坏)肠道吸收不良患者,采用肌注为宜肝功能损害时,VK疗效不明显,盲目大量使用VK,加重肝脏损害,肝硬化或其晚期患者出血,使用VK3无效,肝功能不全者可改用VK1.2.凝血酶:凝血酶;凝血酶原复合物;蛇毒血凝酶(不导致血栓形成)凝血酶:一种速效的局部止血药,仅可口服用于胃肠道出血或局部出血处涂布,严禁注射给药,否则将引起器官、血管栓塞等严重后果。由猪、牛、兔血提取凝血因子II,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当凝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纤维蛋白原本身缺乏时,可能不产生血液凝固。血凝酶:具有凝血酶样作用,促进出血部位(血管破损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其中包括血小板因子3(PF3),能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I单体,进而交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进再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其类凝血激酶样作用是由于释放的PF3引起。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无促进血小板凝聚作用,不激活血管内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因子XIII),不会导致血栓形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还有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的4种凝血因子(II,VII,IX,X)。药物相互作用:抗纤溶药常用于预防与控制血友病患者接受各类手术时的出血,若与本药合用,可增加发生血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此,上述药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