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资料(A002)李东垣的元气论江西中医学院报2009年8月第21卷第4期共7页第1页李东垣的元气论李菲(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李杲,字明之,宋金时真定人,晚号东垣老人。他师承于易水的张元素先生,不但尽得其学,且成就又在其师之上,时人皆以神医目之。《脾胃论》是一部重点体现其“脾胃内伤”学术思想的伟大著作。东垣从理法方药多个角度描述和分析内伤热病,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的体系,成就斐然,尤其对内伤热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原则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热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胃气受损,元气不足,而导致阴火内生,诸病乃成。而造成胃气受损的致病因素。主要有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损伤三个方面。他说:“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元气的损伤,是其所创立的脾胃内伤病诸病状的发病根源。李东垣重视元气,对于元气的概念、元气受损的途径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1元气的概念《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人身的元气充足,是在脾胃健运的条件下,经过胃纳脾运,变化精微的营养以滋养元气。倘若脾胃虚弱,又不注意节制饮食,脾胃更伤,元气不充,所以各种疾病从此发生。“元气论”可以说是李东垣对于一切“不足之证”的基本病因学观点,这传播中华文明Skbio@126.com中医资料(A002)李东垣的元气论江西中医学院报2009年8月第21卷第4期共7页第2页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表述的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观点。由此可见,“脾胃受伤则元气受损”是李东垣所定义的脾胃内伤热病的发病原因。李东垣的《脾胃论》,不但没有明确给出“元气”的概念,而且在不同的段落中有着不同的表述方法,令医家们对于李氏所论“元气”究为何物有不同的观点。而综合分析李东垣对“元气”的文字描述,可以看出其所论之“元气”实际上就是人身之气的总合,是总领一身之气的“正气”。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首先阐述了“元气”是“胃气”的观点。文日:“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丈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l二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李氏认为,元气与胃气,乃至“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牛发诸阳上升之气”,皆名异实同。都是“胃气”的别名。是水谷入胃,脾胃运化所牛的精微之气.是后天之本。而在《脾胃论?卷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他却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这里,他又认为元气是先天之精气,而非胃气,尚赖胃气之滋养,才能充足。传播中华文明Skbio@126.com中医资料(A002)李东垣的元气论江西中医学院报2009年8月第21卷第4期共7页第3页那么,李东垣所表述的“元气”究竟为何物?一言后天之气,一言先天之精,合而言之,“元气”就是“正气”。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重要医学观点.就是李东垣元气观的精髓所在。对此,东垣在《脾胃论?卷下?阴阳升降论》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易》曰。两仪生四象。乃天地气交,八卦是也。在人则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荣气荣养周身。乃水谷之气味化之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水谷之精气也,气海也,七神也,元气也,父也。”他认为,人体的清阳之气和浊阴之气都源自脾胃运化的“荣气”。“荣气”中的清阳之气又是什么呢?是“气海”,是人身之气的重要来源;是“七神”,是滋养心脉。化生神明的重要基础;是“父”.是人身的根本。因此,这里的“元气”,所指既非胃气,又非肾气.乃是一身清阳之气的总和,“正气”之谓也。而他在《脾胃论?卷中?三焦元气衰旺》中也证实了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