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化专题归纳盐碱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后备土壤资源,改良利用盐碱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但盐渍化土壤因较高的盐分含量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是限制我国农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且治理工作十分艰巨。目前为止,我国还有80%左右的盐渍土尚未开发利用,所以如何开发利用盐渍化土地资源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盐碱地的分类:盐碱土形成的实质是可溶性盐类在土壤中发生重新分布,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超过了正常值。轻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1%~0.2%;中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2%~0.4%;重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4%~0.6%。√天然形成的盐碱地滨海地区:含盐主要以氯化钠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地下水形成的盐碱地内陆地区:含盐主要以硫酸钠为主。√苏打盐碱地:含盐主要以碳酸钠碳酸氢钠为主。√人为造成的盐碱地次生盐渍化盐碱地: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二、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原因当前,土壤盐碱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盐碱地是指地下潜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强,加上气候干旱和蒸发强烈,导致深层土壤盐分向表土迁移,表土盐化或碱化程度加重的现象。土壤盐渍化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碱化两类。其中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渍化为原生盐渍化;而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渍化为次生盐渍化。1土壤盐渍化不仅是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子,也是制约滨海地区盐碱地改良绿化、沿海防护林营造等林业项目的重要影响因子。(一)自然条件盐随水动,土壤和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所以土壤水分的运动对于土壤中盐分累积有重要的影响。地下水越浅,蒸发作用越强,越易引起地表积盐,可见,地下水深浅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盐碱化。1.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气候条件对水的运动有重要的影响,大气降水可以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补给,大气水分蒸发使土壤水形成向上的运动,可见气候条件是引发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土壤盐分随水分的蒸发向上运动,使盐分积累在土壤表层,如此过程长期反复进行,就会造成土壤盐渍化。22.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3.地质条件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3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4.水文条件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二)人为活动人为活动主要通过改变自然条件来影响土壤盐碱化程度。如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三、盐碱地的危害:盐害:Ø过量的可溶性盐会影响作物吸水,导致作物吸水困难,可能造成烧苗等。Ø当某种离子浓度过高会影响其他离子的吸收,进而影响作物养分的吸收。4Ø某些离子对作物具有直接的毒害作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如氯离子可能对作物造成灼伤。Ø过量的可溶性盐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作物的养分供应。碱害:Ø铁锰锌形成溶解度低的化合物,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Ø钠盐分散力高,破坏土壤结构,恶化土壤物理和生物学性状;Ø强碱破坏植物根部各种酶,影响作物新陈代谢,进而影响作物生理活动。四、盐渍土改良措施国内盐碱地改良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和耕作改良措施。(一)物理改良措施1.平整土地平整土地可使水分下渗均匀,提高降雨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