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中国各地区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3.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区和编年[2015年吉林大学研]答: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区和编年如下:(1)黄河流域①黄河上游:该区界定于青海东部、甘肃的洮河流域、渭河上游和河西走廊的东部、宁夏的南部,这部分大致可以划归为一个文化区系。该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BC2200-1600)。含有半坡类型因素期→含有庙底沟类型因素期→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②黄河中游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小的文化区系:关中、豫西和晋南;豫中及周围地区;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a.关中、豫西和晋南地区,其文化主要包括:大地湾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关中地区)和三里桥二期文化、陶寺类型(豫西北和晋西南地区)。。b.豫中及周围地区,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是:裴李岗文化→阎村类型→大河村文化、秦王寨类型→王湾三期。c.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南庄头类型→磁山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磁山文化发现以前,后岗一期文化和大司空一期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的两个地方类型,即后岗类型和大司空类型;磁山文化发现后,一些研究者认为,后岗类型是磁山文化的发展,应将其归入磁山文化系统,而不应归人仰韶文化系统。③黄河下游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前后相承袭的四种文化,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在龙山文化之后出现的是一种进入青铜时代的岳石文化。(2)长江流域①长江三峡和鄂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属于城背溪、大溪文化系统;在大溪文化之后是一种带有屈家岭文化晚期因素的文化遗存;再后是“鄂西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②长江中游玉蟾岩遗存→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③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上山遗存→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一、名词解释1.仰韶文化[2014年浙江大学研]答: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曾称“彩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分布中心,已见同类遗址1000多处,经大规模发掘的10余处。碳14测定其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可划分为半坡、庙底沟、后岗、大司空等不同类型。它们的共同特征为:①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刀、斧、锛、凿等,也存在少量打制石器,骨器精致;②主要日用器为陶器,以细泥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陶上常见彩绘图案,多为几何纹、鱼蛙纹、人面纹等,特征明显;③房屋以半地穴式为主,有一定排列方式;④有共同的氏族墓葬区,成人墓为长方竖穴土坑,儿童实行瓮棺葬;⑤以农业经济为主,辅以渔猎,饲养猪、狗等家畜;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晚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1.鹳鱼石斧图彩陶缸[2014年西北大学研]答: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一种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葬具,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陶缸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2.西坡墓地[2014年北京大学研]答:西坡墓地是指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带,目前已发现的该时期大型遗址多集中在灵宝境内,2000年至2006年,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6次主动科学发掘和系统钻探,发掘面积累计5000余平方米,历年发掘均有重要发现,这些发现极大深化了学术界对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复杂状况的认识。1.上山文化[2014年北京大学研]答:上山文化是一种新颖的地域文化,位于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境内,它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遗存分下层、中层和上层三个阶段,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约80件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