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新农村建设研究*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位于XX省西南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20*年末,全市总人口108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80%以上。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农村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如何理性认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增收形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有效措施,合理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大量调查资料,对*市农民收入变化特征、分配差异现状以及增长的制约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历程、出现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提出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思路,以供各级领导及有关决策部门参考。一、农民收入的变化历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从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之势。20*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6元,是1978年的52倍,年均递增15.2%。通过对农民纯收入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大致上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划分为高速--平稳--高速--滞缓--快速等五个阶段:1、1979-1984年高速增长阶段这个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65元增加到1984年的301元,年均增长29.1%。这一阶段由于成功地进行了农村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农民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使农村生产力释放出空前巨大活力,推动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2、1985-1993年平稳增长阶段这个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301元增加到1993年的633元,年均增长8.6%。这一阶段主要由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和农村家庭多种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总量增长和收入结构的改善。但由于受全国农产品"卖难"现象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农民收入增幅不大。3、1994年-1999年高速增长阶段第1页共12页这个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3年的633元增加到1999年的1886元,年均增长24.4%。这一阶段,*农业基础设施发生了较大改善,农业连年丰收,加上国家连续两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矛盾缓解,农民收入获得了高速增长。4、*年-20*年滞缓增长阶段*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人均纯收入1889元,只比1999年的1886元增加3元。之后,乡镇企业发展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困难重重,农产品价格处在较低价位上,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滑坡,农民人均纯收入虽有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到20*年农民纯收入才达到2*0元,仅比1999年增加134元,年均增长2.3%。5、2003-20*年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采取减免农业税费、实行种粮补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等措施,农民收入增速有较大回升。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22元,20*年增加到3386元,年均增长达16.9%。二、农民收入的结构特点目前,农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部分组成。在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主体,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所占份额较小。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结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工资性收入从无到有,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改革开放以前,*市农民的收入主要靠村组集体分配和少量的家庭副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几乎没有。1984年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及经济联合体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才从无到有,并逐年有所增加,但占全部收入的份额不大,到90年代初比重不足5%。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加快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地企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务工经商,成为收入新的增长点,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大幅增加。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5.1%上升到1997年第2页共12页的13.6%。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清理力度,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大提高。2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91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99%。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家庭经营收入全面增长,仍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家庭经营联产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