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2页基于制度路径的战略管理陈毅聪论文类型:专题研究主题词:广义制度、战略管理、比较优势动笔时间:构思起于年月,动笔起于年月,初稿完成日为月日晚,陆续修改于月底月初。正文:绪论之所以强调制度路径对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最早的想法发源于一场争论。这场争论在中国经济学界相当有名。争论的对立双方分别为杨小凯与林毅夫。杨小凯认为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在于制度创新。林毅夫则认为,中国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对比较优势的利用。我们知道,比较优势建立在资源禀赋的基础之上,着眼点在于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而制度创新的要点在于减少内耗,提高效率,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前者主要指向外部,强调开放竞争;后者主要指向内部,强调变革维新。1笔者认为,杨小凯、林毅夫的两种不同说法其实是可以讲到一块去的,但杨小凯的观点更有道理。因为,只要把制度理顺了,不同的经济主体自然而然地就会利用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合作。换言之,制度创新是更为根本的战略,尽管它可能不涉及具体的战术方案、行动策略,也没有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进行分析。传统经济学通常默认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人们需要做的是促进分工、专业化、交易,优化资源配置。2沿着这种思路,我们可以推出“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方案。这就类似于一家公司的根本战略是“利用低成本、差异化、技术等优势参与行业竞争”。——当然,这儿的“公司”是国家,“行业竞争”就是各国的竞争。但在现实世界中,不少国家的制度尚未完善。因此,对于它们来说,制度创新战略的重要性可能不逊于传统的竞争战略。做为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可以归入它们的行列。由于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差异,也由于企业与国家的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企业战略只能是有关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战略。企业竞争,通俗地讲,主要就是指与其它企业较量,就是比较优势、劣势,再而角力;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选择“扬长方案”或“避短方案”,或者是同时“扬长避短”的计划方案。笔者认为,现有的企业竞争战略更多地还是遵循如下“比较优势”模式:对企业资源、能力、环境等要素进行分析,再与竞争对手作比较,看清自身长短,再而选择突破方向、扬长避短。在这个模式中,制度因素通常不会被单独拿出来分析,并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着。细究其中原委,也与传统经济学忽视“制度变量”相似:西方企业制度通常较为完善,故而默认它们不需要再有变迁、创新了。但笔者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制度因素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对于西方现代企业来说,制度也远没有想象中完善。俗话说,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这儿的“标准”也可以替换成制度。它包括行业规则、行业标准、企业文化等。制度含义本身就包括了“执行”的意思,就是执行着的机制,不被执行的“制度”没有约束力,事实上不属于制度范畴。制度优势是可1注1:参见杨小凯的文章《后发优势》与《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在西班牙发生》。2注2:参见盛洪《新制度经济学家和他们的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一点思考》等文章。第2页共2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2页持续的、可传承的、可自动更新升级的竞争优势。只有持续优化流程,改进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并积淀卓越的企业文化,掌控、引领行业规则,才可能成就百年长青的基业。在多年前,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讨论的不是谁当总统,他们思考的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死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我们希望建立哪一种长治久安的国家?要靠什么原则建国?国家应该如何运作?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指导方针和机制,以便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3显然,这些人最关心的正是制度。——制度可以是仅次于持续盈利的终极目的。人,生而逐利,企业又何尝不是?动机大家都有,关键是如何引导、约束,以求为企业所用就工商业与经济而言,利益关系是各种关系之本。制度有助于理顺利益关系,减少各种交易成本,超越某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