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巩固落实训练新人教版一、选择题(2012年东北联考)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1.图示区域秋色各有特色,按入秋时间早晚正确的赏秋顺序是()A.abcdB.cdabC.dcabD.badc解析:根据经纬度准确定位,地势海拔高的先入秋,纬度高的先入秋,由此做出准确的判断是A项。答案:A2.在d城附近山区,能欣赏到的秋天景色是()A.苹果香满山坡B.麦浪滚滚C.绿草茵茵D.红叶尽染山林解析:d城附近山区,位于我国的南方丘陵山地,秋季景色是漫山红叶。答案:D(2012年北京东城)读下图,完成3~4题。3.关于该县土地资源特点的正解叙述是()A.耕地所占比重量大B.林地总量大,人均少C.土地资源类型多样D.山地多,平原少解析:该县土地资源特点的正确叙述从图中判断即可得出。答案:C4.图中耕地所占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国家政策②市场影响③城市化进程④土地退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解析:1986~2005年耕地比重减小,主要是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城市化的占用耕地及土地退化的影响。答案:D(2011年安徽文综)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下题。5.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A.a、b、cB.c、b、aC.c、a、dD.b、c、a解析:我国能源以煤炭、石油、水能为主,煤炭、石油主要位于北方地区,能源生产重心位于北方。南方水能资源丰富,随着西部石油资源开发和南方水能资源开发,我国能源生产总量重心有向西南移动的趋势,故c对应能源生产总量;相对于能源生产总量重心位置,我国经济重心位置一直偏南,长江沿线经济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故a对应GDP重心;随着改革开放后南方经济活跃度的增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向南移动非常明显,但由于重工业中心一直集中在北方,故能源消费总量重心比GDP重心位置要偏北,b对应能源消费总量,故选B。答案:B(2012年北京丰台)读下图,回答6~8题。6.图中()A.甲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乙地B.昼长年变化甲地最大,丙地最小C.乙、丙两地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D.甲、乙两地降水多、地势陡,多滑坡等灾害解析:甲为东北三江平原地区,乙为三江源地区,丙为横断山区,太阳总辐射量乙最丰富,昼长的年变化纬度越高变化越大,丙地纬度最低,甲地纬度最高,所以甲地变化最大,丙最小;甲、丙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丙地地势陡峻,多雨易发生滑坡灾害。答案:B7.图中()A.①河流有凌汛现象,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B.②河流经我国地势一、二阶梯且参与海陆间水循环2C.③河径流季节变化大,流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D.①、③所示河段以侧蚀为主,水能实现阶梯式开发解析:①河流有凌汛现象,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②河流经我国地势一、二阶梯,最终流入海洋,参与海陆间水循环;③河径流季节变化大,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①所示河段以侧蚀为主,③水能实现阶梯式开发;因此选择B项。答案:B8.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地区已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B.甲、乙、丙三地区是所在国重要的中药材加工基地C.甲地区已实现多种农业经营方式的良性共处D.乙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解析:甲为三江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实现多种经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乙地交通运输条件恶劣,没有完整网络;丙地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加工基地;乙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粗放式农牧业。答案:C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9~10题。9.关于本地区人口流动的分析正确的是()A.A省份为人口流出区,流动的原因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B.B省份为人口流入区,大量人口流入该省份的主要原因是地处沿海,经济发达C.C省份是人口流出区,流出的原因是为了经商、务工D.D省份是这一地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所以是人口流入区解析:A为贵州、B为广西、C为云南、D为四川,以上四省区为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口迁移表现为净迁出,以务工、经商为主,人口外迁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寻求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