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与信息》教学设计作者:夏燕萍史弘文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年第18期•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中,将“数据与信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结合高一学生基础,笔者尝试设计了本案例,希望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重要价值。•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目前使用的是上一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对信息的概念、特征及应用有一定认识,但对数据的含义、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的应用价值不太了解。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在课前设计了一份基础测试。通过测试发现,有79.2%的学生分不清数据和信息,有84.9%的学生把信息当成了知识。根据测试数据,笔者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辨析上,并在学生机上安装了思维导图软件,要求学生借助数字化工具绘制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数据、信息的含义,了解数据的特征,认识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能够绘制并导出思维导图。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交互,借助思维导图,整理学习内容,建构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身边的案例,感受数据和信息在学习、生活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培养信息意识及信息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据与信息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数据的概念与特征。难点: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1.技能准备(3分钟)师:课前的基础测试表明,我们对“数据与信息的含义及相互关系”认识不足。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个重点开展教学。为了帮助大家整理知识与概念,老师在学生机上安装了思维导图工具软件,下面将基本的操作方法演示给大家。请大家调整教师的屏幕广播窗口到合适大小,边看老师演示,边学软件操作。学生调整广播窗口,启动思维导图软件,调整窗口到适当大小,观察演示并操作。教师演示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基本操作,以及导出思维导图、提交作业的方法。设计意图: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及概念,建构知识体系,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数字化学习工具,以便拓展到其他知识学习中。2.问题导入(3分钟)师:谁能说出“334554321123322”这串数字的含义?生:不确定,可能是图书编号、快递单号……师:如果把它们整理成“|3345|5432|1123|322-|”呢?生:这个应该是简谱。师:哪位同学能把这段乐谱唱出来呢?生:我会!33455432……这首曲子是《欢乐颂》!教师小结:开始那串数字,我们不能确定它的含义,它只是数据。当我们对数据进行一些处理和解释后,就能获取其中的信息。而且,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时,我们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例如没有简谱知识的人是不知道这些数据的含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三个重要概念:数据、信息和知识。设计意图:导入问题看似简单,却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入到本课的知识情境中。从没有格式的原始数据,到经过处理的有格式数据,再到学生唱出《欢乐颂》的简谱,这是一个从“无意义的数据”到“有意义的信息”的认识过程。从数据到信息的转换过程中还运用到了知识。3.新课讲授(32分钟)(1)数据、信息和知识(15分钟)师:前面大家已经学过信息的概念和特征,什么是信息呢?生:课本上给出了多个定义,目前比较容易被接受的定义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所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内容。”师:谁能把上述定义的主谓宾概括地说出来?生:信息是内容。师:很好!我们可以从定义看出,信息的本质是指内容,而不是指物质或载体。那段简谱就是数据,也是载体,而它所承载的信息就是《欢乐颂》。谁还记得其他的定义?生: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说了,“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师:对的!而且信息量的大小可用消除不确定性多少来表示。数学老师给你们上了一节课,每位同学接收到的信息量一样吗?为什么?生1:不一样。有些人预习过了,已经会了,信息量就会小一些。生2:有的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