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节能灯的市场分析据中国照明学会调查资料表示:中国目前使用节能灯的家庭一亿户,使用节能灯的酒店及公共场所更是多得难以统计;全国每年单节能灯市场的总额在120亿以上,同时每年城市化的进程在以6%的速度增长,在这一速度增长下,灯饰产品更是以30%的速度在增长。前景实在可观!品牌容量分析目前,中国节能灯市场至少可以容纳近20个知名品牌,而目前现阶段产业经营的品牌区隔还未开始!市场格局在节能灯生产企业中,都未有产值超过10亿的厂家(中国照明学会资料),可见行业的市场刚刚起步,目前不存在鲜明的市场格局。而且,在照明企业中,多半数企业将产品多元化)工业、民用、城市照明等类别),没有将资金及市场集中使用。目前品牌状况分析在广东,几乎大大小小存在节能灯品牌不下3000个(据省工商局商标科查询)。目前销售区域均没有在全国铺开,同时没有出现强势品牌(老百姓指明购买)。从以上市场背景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节能灯市场需求及市场容量非常大,市场前景也非常可观,但还缺少品牌竞争力,营销网络的管理和品牌精英都欠缺。需要制定正确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政策,并且要让产品形象清晰地攻入消费者心中,让产销纵联。也就是纵联品牌,纵联品牌的销售方式有两种:直营专卖、加盟联销专卖。直营专卖的最大弊端是所需资金庞大,市场启动资金太高;加盟联销专卖可以避免这一缺点。即利用品牌及形象资源,结合销售管理手段,利用社会上游离资金,进行特许加盟经营,这样既可以节省市场前期启动资金,又可以掌握市场网络,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提升。中国灯具灯饰市场状况编者武宁凭什么成为江西节能灯产业基地---解读武宁节能灯产业“马赛克现象”之一按:工业园区是九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争得九江应有地位必须紧紧扭住园区经济不放松。抓园区经济必须在抓园区的产业集群上下功夫。武宁县举全县之力在节能灯产业上下狠功、出实招,使节能灯产业形成了集群发展,彰显出“马赛克现象”,很值得全市所有工业园借鉴。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三组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视角解读武宁县节能灯产业的“马赛克现象”。解读的目的是为了放大武宁节能灯产业的“马赛克现象”,使全市的工业园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加快奋起赶超的步伐。我们相信,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和交通优势的武宁县能做到的,全市其他县区通过努力也一定同样能做到我们正在热切地期待着!武宁在节能灯市场已有不凡的知名度:拥有节能灯以及配套产品生产企业32家,年产毛管量4亿支,占国内节能灯毛管市场份额的12%以上。武宁现已成为我省节能灯产业基地。其实,武宁县就资源禀赋来说是我市一个非常普通的县份,不沿江、不沿路,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一直是地方党委和政府认真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武宁举全县之力重点培植节能灯产业,节能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未来5年,武宁节能灯瞄准50亿产值这一目标,力争到2013年节能灯生产相关企业要达到300家以上,毛管年生产量要达到20亿支以上,整灯4亿支以上,产品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创税2亿元,劳动就业达到4万人,节能灯整灯生产90%以上的配套产品能在园区提供。市委书记钟利贵在考察节能灯产业时指出,有特色园区,才会有块状经济。每个园区都要选准定位,重点围绕一两个产业,形成规模、形成配套、形成集群、形成特色。武宁的节能灯企业,由一家到三十多家,探索了一条园区产业特色鲜明、集群发展之路。经济发展有个“马赛克现象”,那就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在一个相当好的环境里,能迅速发展壮大,形成集约、集群。武宁节能灯产业发展之路对“马赛克现象”是一个完美的诠释。2001年,一个外地人在武宁创办了第一家节能灯企业。当时由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企业办了一年多,到了2002年底,企业以破产告终,结果是,100多名工人围坐在县政府门口等着发工资过年。2002年,来自“节能灯之乡”——浙江临安的农民企业家朱成华,又开始在武宁县工业园区创办了第二家节能灯企业——江西晨阳灯业有限公司,企业于2003年初投产。由于赶上好政策,国家财政补贴支持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使用,使企业迅速得到了发展。3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