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睛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如图)。2.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一一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传入神经反射弧<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突触兴奋的传导方向: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树宪第八讲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传出评蹩疫调节件入神8.1神经调节u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引起的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侧传导。传导形式: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根据细胞膜电位的状态及变化过程,可分为:名称状态机理极化静息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状态K+外流去极化极化程度减弱Na+内流反极化去极化超过0电位,细胞膜内正外负状态Na+内流复极化从反极化状态恢复成极化状态K+外流超极化膜两侧的极化程度加剧动作电位后的超极化K+外流抑制性神经递质Cl-内流①静息时,电压变化敏感的Na+通道和K+通道均处于关闭状态,而只有非电压变化控制的K+通道开放。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而膜内的负离子(主要是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②动作电位上升支的产生是因膜受刺激后,Na+通道开放,Na+内流导致膜发生去极化直至反极化。上升支的顶点接近于Na+平衡电位。上升程度取决于膜内外Na+离子的浓度差。③动作电位下降支的产生是因Na+通道开放后迅速失活,而电压敏感的K+通道延迟开放导致K+外流,细胞膜发生复极化。④复极化末期出现超极化是因为细胞膜复极化到静息电位水平后,电压敏感的K+通道还未完全恢复到关闭状态,因而仍有少量的K+外流。此时Na+通道部分恢复或完全恢复到关闭状态,可以接受刺激再次开放。但因K+通道仍然处于开放状态,K+外流可对抗Na+内流引起的去极化,所以必须有更强的刺激才能使膜电位去极化触发动作的产生。此时膜的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局部电流方間+4+-I+4-++-t++4+兴奋传1时问站)⑤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不会因动作电位产生而改变。动作电位虽然是由Na+内流和K+外流产生的,但每次动作电位发生时跨膜的Na+、K+的量与细胞内外原有离子的量相比是很小的,不至于使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外,细胞膜上的钠钾泵作为一种酶蛋白,可以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进行Na+和K+的逆浓度差的跨膜主动转运,使胞内的Na+被排到胞夕卜,胞外的K+被摄入胞内,以保持Na+、K+在细胞内外的不均匀分布。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前膜指上一个神经细胞突触小体(或轴突末端)的细胞膜;①突触寸突触后膜指下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或树突部分的细胞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②兴奋传递的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间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通过突触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③兴奋传递的特点a.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单向传递的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b.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5.兴奋传导与传递的比较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结构基础神经纤维突触传导形式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导方向双向传导单向传递传导速度迅速较慢传导效果使未兴奋部位兴奋使下一个神经兀兴奋或抑制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①中枢神经系统,即脑(大脑、小脑、脑干等)和脊髓中存在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调控特定生理功能。『突融前慎突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