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王国》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1.品读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创作散文诗和朗读散文诗的知识。形成欣赏散文诗和朗读散文诗的技能。2.通过共同点评,发疑解疑,学生互相提问、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3.品味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美好情怀——对大海的热爱和陶醉,大海的美丽可爱,充满青春的美丽带给人们的无限幸福、快乐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知识目标:1.了解散文诗优美的语言。2.创作散文诗和朗读散文诗的知识。3.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对大海的艺术描写。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像和联想的能力。情感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感受意境的美;2.体会作者的情感;3.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七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但好奇心、求知欲、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竞争性.趣味性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及时给与鼓励,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持续。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散文诗这一体裁,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这种文学作品,通过朗诵与优美语言的赏析,产生对这种体裁的喜爱。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开门见山,导入课文1.海常常给人博大、自由、轻松、幸福的感觉,也常常成为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屠格涅夫心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学习卡片)伟大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也不例外,我为何说他伟大呢?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呢?网络搜索,整理作者的相关情况(屠格涅夫是欧洲俄罗斯第一位小说家,对于这样一位在文学史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需要学生了解,让学生自己说,既让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也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及时肯定,给他们成功的喜悦,如有不全面的教师再补充。)(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听录音范读课文,思考:屠格涅夫的梦中有哪些人?你看到了屠格涅夫梦中的大海的哪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他梦中的情感吗?①课文中作者的笔下表露的是一个怎样的情感呢?(愉快.快乐.幸福.自由.无拘无束……)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蔚蓝的王国是怎样的一个王国?(自由.快乐.幸福.美满.无忧无虑……的王国)2.读完课文后先同桌交流,然后师生交流。梦中人:我.伙伴.女人蔚蓝的王国梦中景:大海.小船.风帆.仙岛.花.鸟.流水.宝石……梦中情:……?(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进入情境。在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场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利用学生认识的大海与屠格涅夫认识的大海进行对比,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冲击,并对梦中人、梦中景、梦中情有了自己的认识,初步建立起个体意境场。要想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作者笔下的情感,还需让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课文。)(三)二读课文,问难质疑1.同学们,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要学会疑问,例如,刚才品味语言时老师心中有这样一个疑问,如第3节中既然说是“我的伙伴”,为什么我却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师生讨论解决。(伙伴也是想象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并不需要具体指明是哪些人。)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发现一个问题重要。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预设一:第七小节,奇妙之处是“用心灵驾驶小船”。问“心灵怎么可以驾驶小船”?(心灵充分地自由、不受任何拘束、任意地遨游于自己的想象空间中去,这时的船已是心灵思绪的化身)预设二:①10节“随同花儿和鸟儿一起飘来一阵甜滋滋的声音”(声音是要通过听觉,而作者却把这种感觉转化为味觉,突出声音的甜美。这种修辞手法称为通感)1.“浪花是海的笑声”2.同学们刚才感受到了仙岛上花的香味,这种香味闻起来觉得……(柔和.舒服.让人心旷神怡)就象什么呢……我们用其他的感觉器官感受的事物来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