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教学目标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3、了解古代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重点难点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2、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教学过程教师复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二、了解文学常识,疏通字词1、介绍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2、《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3、朗读课文要求:首先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二是要分清句读,不要破读。再次是要读出语气,不要唱读。三、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咏雪》句意、文意1、撒盐空中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2、未若柳絮因风起(乘着,趁着)3、讲论文义(讲解)(讨论)4、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急速,大)5、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儿当“子侄辈”讲)翻译课文:一个大寒的时节,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教师复备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大哥的长子胡儿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说道:“不如把这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柳絮凭借着风而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四、探究拓展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教学过程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明确: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明确: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五、积累咏雪名句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六、教师小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教学反思授课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