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自我保护1、远离危险,拒绝侵害》教案课题:第十一课自我保护1、远离危险,拒绝侵害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和不安全因素,充分认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形成识别危险和诱惑的意识。(2)能力目标:结合案例,探究自我保护的方法,使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3)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身边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危险状况的相关资料,包括学生曾经遇到过的危险情况;并通过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曾遇到的险情,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识别危险和诱惑的意识,树立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2、教学难点:学会认识和判断面临的不法侵害。板书设计:自我保护很重要——预防为主是前提——掌握方法是关键——健康成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全世界平均每年有一百万的未成年人死于意外伤害,而我国每年有1.7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每天平均50多名中小学生因为交通意外、溺水或者是食物中毒这些意外的伤害而死亡,相当于消失一个班的学生。这组数字可以说是触目惊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未成年人死于意外伤害?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阅读课本85页危险的“离家出走”,思考:为什么戴宁和李丽的合法权益会遭到侵害?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家庭、学校、社会与司法方面给我们提供的保护,只是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要使自己的身心及合法权益得到根本保护,最关键的还要靠我们自身的努力即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远离危险,拒绝侵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事实为根据,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学生感受到危险的存在,敲响安全的警钟,导入新课。二、感知探究小品表演(引用教材86页材料)剧情介绍:1、几个同学一起迷路了,这时来了几个穿警服的人,表示愿意用汽车送他们回家。2、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几个风度翩翩的人,他们打听如何去你家附近的某个地方,你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走。他们说,既然同路,就坐他们的车回家,也好帮助他们找到那个地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剧情进行排练。学生排练,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上车的话可能会有什么后果,不上的话如何拒绝。以小组为单位演出,教师进行积极评价。思考: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总结:树立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远离危险环境,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障自己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体验提高警惕的重要性及远离危险的技巧。安全隐患大排查: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情和值得警惕的情况,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学生列举值得警惕的情况,一起讨论正确的做法。设计意图:用口头发言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引出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总结如何远离危险:1、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如有人撬门扒窗,应立即大声呼救或电话报警。必要时可拿起家里的菜刀、锤子作为武器来震慑歹徒。2、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尾随,应想办法跑到人多的地方,或者躲避到单位、居民家。3、迷路走失后,应及时告诉警察,或者打电话给自己最信赖的人来迎接,不要向其他陌生人求助。4、上学、放学时,应与同学结伴而行。身上不要装过多的钱,不要携带珍贵物品。即使携带了,也不要随意显露。5、不要告诉陌生人自己此时正一个人呆在某处。6、决不要离家出走、四处流浪下面我要考考大家的想象力,(多媒体出示漫画)你能想到多少种对策和结局?学生交流,教师总结:第一种:巧妙周旋,结局是卫己惩恶;第二种:死拼蛮打,结局是人财两失;第三种:忍气吞声,结局是变本加厉;第四种:非法报复,结局是害人害己.面对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面对侵害,不要害怕,保持冷静,勇敢地向侵害者说“不”!向侵害者说“不”,就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向侵害着说“不”,就是在警告坏人,因为坏人最怕被人发现,最怕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你一味地默默忍受,只能助长...